会议目前共设立十个主题:
主题一:宜居地球与生命演化
主题二:深部过程及其浅层表现
主题三:水循环的时空变化
主题四:地球气候系统的碳循环
主题五:海洋负排放
主题六:俯冲带洋陆相互作用
主题七:生物地球化学演变和微生物
主题八:深海探测:资源与灾害
主题九:地球系统过程与演变
主题十:科普和教育
主题之下分设若干专题。会议第一号通知发出后,得到海内外同行的热烈响应,共收到90余份专题建议,以及许多宝贵意见和建议。经大会学术委员会讨论决定共设立84个专题,详细专题描述和召集人单位/联系方式见大会网站。专题的学术组织工作由专题召集人负责,最终的专题设置视各专题摘要提交情况决定,摘要偏少的专题存在合并或取消的可能。
详细专题设置清单
1. 蛇纹石化过程与效应:从地球到行星
召集人:陈伊翔1*、黄瑞芳2、张畅3、申婷婷4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4.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Email: yxchen07@sutc.edu.cn
专题简介:超基性岩石的蛇纹石化过程会形成氢气、甲烷和复杂有机物,在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环境、地外生命探索中具有重要意义。蛇纹岩极其富水、富集挥发性元素,它的深俯冲不仅与火山、地震密切相关,还极大地影响地球内部挥发份特别是支撑生命关键元素C-H-O-N-S的分布和循环,对地球圈层相互作用和宜居性演化至关重要。蛇纹岩碳酸盐化是重要的地质固碳方式,对地质历史上气候变化和现代降碳增汇研究意义重大。本专题将聚焦地球和行星的蛇纹石化过程,探讨蛇纹岩在地外生命探索、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圈层相互作用以及火山、地震等方面的重要进展,特别欢迎跨学科的前沿研究结果来投稿交流。
2. 深时古地貌古气候
召集人:戴紧根1*、高远1、张来明1、王成善1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mail: djgtibet@163.com
专题简介:深时古地貌是地质历史时期岩石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重要档案,其演化受古气候影响,同时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古地貌与古气候的相互作用塑造了地表格局,深刻影响了生态系统演化,二者共同构成了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建深时古地貌与古气候对于深入理解地球系统科学具有重要意义。本专题以“深时”研究为核心,聚焦地球演化关键时期的大陆古地貌、古气候、古环境和古地理的协同演变,内容包括地貌格局的形成与生态系统演化、大型盆地的形成与资源分布、大河水系与流域演化、深时陆地气候与环境变化等。通过多学科交叉研讨,本专题旨在推动深时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为理解地球演化历史提供新视角。
3. 金属稳定同位素示踪海洋沉积演化
召集人:胡忠亚1*、韩中2、魏广祎3、李涛4
1. 同济大学
2. 成都理工大学
3. 南京大学
4.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Email: zhongyahu@tongji.edu.cn
专题简介:地球宜居性演化常伴随着“突变模式”,即我们所熟知的地史转折期重大地质(生物-气候-环境-构造)事件,如大氧化、生物大灭绝、陨石撞击、极热和极冷、大洋缺氧和富氧、大火成岩省活动、地磁极性频繁倒转和超静磁带等事件。这些重大地质事件引起了海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关键元素循环的剧变,直接影响地球环境的宜居性,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命演化进程,包括不同生物类群的起源、大辐射和生物大灭绝等。近10年来,针对现代地质过程金属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迅猛发展,取得丰硕成果,进一步拓展了对现代过程中同位素分馏机理和控制因素的认识,为解读金属稳定同位素在重大地史时期气候和环境演化的地质记录提供了重要参考和依据。目前,金属稳定同位素方法在示踪地质转折期海洋和陆地环境变化方面显示了良好的潜力,深化了我们对宜居地球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理解。基于此,本专题旨在探讨金属稳定同位素在现代沉积过程中的响应,并展示在示踪重大地质地史事件方面的最新应用,促进金属稳定同位素与经典沉积学理论研究的协同发展。
4. 太古代及更早时期的地球圈层分异及表生环境
召集人:曹晓斌1、李春辉2*、郝记华3
1. 南京大学
2. 成都理工大学
3.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Email: lichunhui@cdut.edu.cn
专题简介:冥古代不仅是地球物质增生和圈层分异的主要时期,而且完成了初生大气向次生大气的转变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随着地球进入到太古代,地球的内外圈层交互的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为地球宜居性的演化奠定了基础。本专题特别关注包括地球和类地天体内外圈层演化,尤其是与早期海洋、大气与固体圈层相互作用以及前生命化学等领域的进展。热烈欢迎国内外同行参加这一专题,欢迎来自计算模拟、实验模拟和天然样品对比研究等各方面的研究进展。
5. 青藏高原隆升与古高度-干旱和生物多样性演化
召集人:苗运法1*、潘保田2、昝金波3、方小敏3
1.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2. 兰州大学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Email: miaoyunfa@lzb.ac.cn
专题简介:青藏高原构造隆升对地貌塑造和全球气候的影响与联系,是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的热点。在印度板块持续北向推挤下,高原缩短变形、挤出和隆升,构造、地貌和气候与生态环境及水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亚洲季风形成演化,内陆干旱化和粉尘释放加剧,对区域乃至全球气候产生深刻影响。因此,高原隆升过程的构造和沉积记录、地貌和水系演化历史、气候环境变化、生物多样性演化及相关现代过程研究,是揭示上述过程及其机制的关键。特别是在科技迅猛发展背景下,涌现出诸多全新的观点和系统性认识,有利于对该研究热点问题的深入理解。本专题欢迎任何上述相关方面的古高度重建、构造-沉积-环境-生物多样性记录、古气候、地貌和水系演化、过程和数值模拟对比研究等报告。
6. 现代陆地生态系统的起源与演化
召集人:黄迪颖1、王世骐2、泮燕红3*、江左其杲2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3. 南京大学
4.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Email: panyanhong@nju.edu.cn
专题简介:现代陆地生态系统的形成是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里程碑。自中生代以来,陆地生物的演化显著改变了地球的环境,生态多样性和物质循环的复杂性显著提升。近年来,学界在这一领域取得了诸多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未解之谜和亟待探讨的问题。2023年和2024年分别就陆地生态系统演化的关键科学问题获批了两个重点研发项目“晚新生代古人类-古生物-古环境综合演化大数据研究”和“中新生代之交陆地生态系统演化”。本专题旨在探讨现代陆地生态系统子中生代以来的演化历程,分析其对地球宜居性的关键作用,并讨论最新研究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7. 古生代海岸带生物-环境共演化及资源效应
召集人:薛进庄1、樊海峰2、王怿3、沈冰1*
1. 北京大学
2.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Email: bingshen@pku.edu.cn
专题简介:古生代是地球系统演化的关键时期,海洋中相继发生寒武纪大爆发、奥陶纪大辐射,寒武纪演化动物群向古生代演化动物群更替,而在陆地上,植物出现并开始蓬勃发展,陆地生态系统逐步建立并复杂化。随着植物登陆以及陆地生态系统的建立,海岸带成为了陆地和海洋系统相互作用的交汇点,开启了地球系统演化的新篇章。海岸带广义上是指以海岸线为基准向海、陆两个方向辐射扩散的广阔地带,包括沿海平原、滨海湿地、河口三角洲、潮间带、水下岸坡、浅海大陆架,一直延伸到陆架边缘的地带。可以说,古生代的海洋、陆地生物是海岸带复杂生态系统的奠基者。一方面,生物作为一种地质营力,彻底改变了海岸带面貌,促进了一些重要资源如煤、铝土矿、铁矿、锰矿的富集;另一方面,海岸带环境的变迁为生物圈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驱动力。本专题聚焦于古生代海岸带的生物与环境的共演化及其资源效应,包括:海岸带海洋生物的辐射演化;植物登陆的时空演化模式;古生代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协同演进过程;海岸带大陆风化、地表元素迁移、富集成矿等过程的机理等。
8. 分子钟、化石记录与古环境演化
召集人:沈延安1*、宋海军2、张驰3
1.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Email: yashen@ustc.edu.cn
专题简介:分子序列或形态特征仅提供了演化距离的信息,而分子钟理论是联系时间和演化速率的基石,使我们能够推测物种分化和特征演化的时间线。另一方面,化石记录则为我们提供了生物演化的时间和实证依据。通过沉积岩石中保存的化石与生物地球化学记录,能够帮助我们重建古代生物的形态、生态环境和古气候与环境演化。在本分会场中,研究者将分享如何利用分子钟、化石记录、大数据、同位素等方法,重建生命与环境演化的复杂历程,探讨从微观的分子生物学到宏观的物种多样性之间的联系,以及这些研究如何影响我们对地球生命与环境历史的理解。
9. 中生代湖泊系统演化及油气资源效应
召集人:王博1*、李斌会2、张恩楼3、薛云飞4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4. 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Email: bowang@nigpas.ac.cn
专题简介:中生代是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该时期潘基亚超大陆裂解,水循环加强,湖泊系统广泛扩张。从三叠纪开始,湖泊动、植物大量繁盛,进而产生了丰富的水生生态位和复杂的湖泊生态系统,最终出现了“中生代湖泊革命”,导致现代湖泊系统形成,并对地球宜居性演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国中生代湖相沉积得天独厚,赋存了极其丰富的化石资源和古环境信息。此外,我国松辽、鄂尔多斯等湖相盆地也发育了优质的中生代厚层烃源岩,孕育了举世瞩目的大庆、长庆等油气田。但是,我们对中生代湖泊系统的特征、演化历史和驱动机制缺乏深入理解。本专题将围绕中生代湖泊系统的演化过程、驱动机制和油气富集规律三个方面开展深入研讨,力求取得一些新的认识。
10. 前新生代地球轨道力与全球变化
召集人:吴怀春1*、黄春菊2、李明松3、马超4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 北京大学
4. 成都理工大学
*Email: whcgeo@cugb.edu.cn
专题简介:地球轨道参数的周期性变化影响着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进而控制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深刻理解前新生代地球轨道力控制的全球变化是理解多时间尺度气候变迁、生物演化以及资源分布变化的基础。本专题将探讨前新生代气候变化的轨道驱动过程和机制,在建立高分辨率年代标尺的前提下,利用沉积记录和模型研究,系统分析千年到百万年时间尺度上天文轨道参数调控的气候与沉积过程,揭示其对水循环、碳循环及生物演化的影响;全面理解不同气候系统对天文驱动的敏感性和响应模式;深入剖析重大气候和生命演化事件背后的轨道驱动因素与地球系统反馈机制;修正并优化深时天文理论模型,探讨太阳系混沌演化及其对地球气候、沉积及生物圈的影响。
11. 微体古生物与全球变化
召集人:席党鹏1*、宋海军2、苏翔3、金晓波4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4. 同济大学
*Email: xdp1121@163.com
专题简介:微体古生物是古环境、古气候的灵敏指示者,在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新生代以来,全球气候和海陆环境均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发生了生物集群灭绝、大洋缺氧、极热事件等重大地质事件。有孔虫、介形虫、钙质超微、放射虫、硅藻和孢粉等众多微体古生物门类在中、新生代迎来了快速发展和繁盛期。不仅如此,他们的壳体还记录了温度、二氧化碳浓度、海水pH值等丰富的环境和气候信息。微体生物化石在中、新生代地层中数量丰富、演化迅速,在深时生命、全球变化,以及大洋、大陆科学钻探的研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本专题将聚焦于中、新生代这些微体化石及其壳体地球化学指标,并探讨深时生命演化与全球变化的发生过程与驱动机制。
12. 南海珊瑚礁:多尺度演化过程与环境适应性
召集人:余克服1*、许莉佳2、李志勇3、刘胜4
1. 广西大学
2.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研究所
3. 上海交通大学
4.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Email: kefuyu@scsio.ac.cn
专题简介:自第三届(2014年)“地球系统科学大会”以来,“南海珊瑚礁”已经持续成为本会议的重要专题,为我国广大珊瑚礁研究与管理人员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促进了珊瑚礁相关的学科交叉与发展,逐步形成了珊瑚礁系统科学的框架。本次会议建议聚焦南海珊瑚礁的“多尺度演化过程与环境适应性”,从珊瑚礁的形成演化历史与现代过程的角度探讨南海珊瑚礁对古、今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该专题既有明确的科学问题,适合所有学科方向的珊瑚礁研究人员参加,也将为地质、古气候、古生物和现代生态过程的研究人员提供与珊瑚礁学科交叉的机会。相信本专题将一方面起到普及和宣传珊瑚礁知识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将吸引更多学科方向的人员参与珊瑚礁的科学研究之中,为珊瑚礁系统科学、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作贡献。
13. 晚古生代大冰期-温室期的气候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响应
召集人:张华1*、杨江海2、袁东勋3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 中国矿业大学
*Email: hzhang@nigpas.ac.cn
专题简介:晚古生代大冰期“冰室气候”向早三叠世“热室气候”的转变过程,伴随了大规模火山喷发等地球深部活动、全球气候的显著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激增和骤减。这一气候转变过程代表地球最近一次、也是地球具有陆地高等植被发育以来唯一一次冰室到温室的气候演变,同时也是与现今地球正经历的冰室背景下,由于大量CO2排放造成大气CO2浓度持续升高,并最终可能向温室气候转变最相似的一个历史类比,是认识地球深部过程对地球外部圈层和地球宜居性影响的绝佳深时案例。近年来围绕这一转折期的气候、环境演变过程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取得了诸多创新性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地球系统内外联动机制,也有益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评估极端气候对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并对认识当今从“冰室气候”向“温室气候”转变的趋势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
14. 元古宙地球-生命系统演变
召集人:朱茂炎1*、朱祥坤2、李超3、罗根明4
1.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2.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3. 成都理工大学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Email: myzhu@nigpas.ac.cn
专题简介:元古宙占据地球近一半的演化历史,是地球宜居性演化的最重要过渡阶段,尤其是元古宙的早期和晚期地球-生命系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演变事件,如板块运动的启动与超大陆旋回、大氧化事件、雪球地球气候事件,以及真核生物的起源、发展和辐射等。以地球—生命系统的这些重大演变事件为抓手,是深入认识地球系统内外联动如何影响地球宜居性演化的重要途径。本专题欢迎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研究视角的学者参与研讨,重点聚焦:1)元古宙地球内外系统—生命系统的演变过程;2)示踪元古宙地球-生命系统演变的新技术和新方法;3)地球内外系统联动的机理、过程和效应;4)元古宙地球—生命系统演变过程的数值模型。
15. 全球变化背景下河流三角洲灾害特征、评估及预测
召集人:乔淑卿1*、毕乃双2、龚文平3、汪亚平4
1.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2. 中国海洋大学
3. 中山大学
4. 华东师范大学
*Email: qiaoshuqing@fio.org.cn
专题简介:河流三角洲是地球上重要的人类聚集地,目前约5亿人居住在三角洲及邻近地区,包括人口密集的大城市。三角洲作为陆海相互作用的特殊地带,海拔较低,易受洪水及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并时常受风暴潮和海啸的侵袭。除了自然过程之外,20世纪以来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带来的人类工程活动极大地改变了自然状态下的河流流域—三角洲系统,使三角洲地区的洪灾、湿地退化、海岸侵蚀、海水入侵、污染等灾害风险激增。这些海岸带灾害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基础设施以及生态系统的安全。本专题聚焦全球变化背景下三角洲灾害时空分布、演变过程、致灾机理和防护措施,关注灾害评估工具和预测技术方法研发,以期为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减灾防灾提供科技支撑。
16. 河口海岸生物动力地貌演变与生态功能
召集人:周曾1*、胡湛2、张荷悦1、汪亚平3
1. 河海大学
2. 中山大学
3. 华东师范大学
*Email: zeng.zhou@hhu.edu.cn
专题简介:河口海岸处在陆海交汇地带,是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重要区域,具有蓝碳固存、海岸防护、候鸟间歇地等生态服务功能。全球变化背景下,河口海岸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功能面临严峻挑战。本专题聚焦河口海岸沉积过程与生物作用的关系以及其对河口海岸地貌演变的控制作用,探寻生物—动力—地貌过程的相互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剖析其对河口海岸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专题报告内容可涵盖河口海岸生物与动力过程的耦合效应,地貌的长期演变机制与模拟预测,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定量化评估等。此外,鼓励与河口海岸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实践相关的研究,包括基于自然的恢复与工程实践,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17. 地球宜居性的深部驱动机制
召集人:徐义刚1、刘锦2*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 燕山大学高压科学中心
*Email: jinliu@ysu.edu.cn
专题简介:“地球宜居性的深部驱动机制”重大研究计划瞄准地球内部层圈在控制地球宜居性中的重要作用,围绕以深部挥发份为纽带的跨圈层动力过程与能量物质循环重大科学问题,为破解地球宜居性的深部引擎之谜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活跃的深部过程是驱动地球系统运行的重要引擎,也是地球宜居环境的内控因素。俯冲板片携带地表物质进入地幔深部,地幔柱则将核幔边界物质和能量输运至地表,这些过程受控于地球内部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宜居要素的演化,深浅耦合机制和模型研究等已成为地球系统科学关注的重点,相关研究涉及岩石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地球动力学、高温高压模拟等交叉学科。本专题旨在聚焦该领域前沿科学问题,探讨地球宜居性的深部驱动机制。
18. 沉积盆地超深层中地质氢的地球化学行为
召集人:吴嘉1*、齐雯2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
*Email: jia.wu@cup.edu.cn
专题简介: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地质氢作为一种潜在的清洁能源资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沉积盆地超深层水—岩—碳相互作用过程中,地质氢的形成、富集、迁移等地球化学行为是影响其经济可行性和开采潜力的理论基础。本专题旨在探讨沉积盆地超深层中水-岩-碳相互作用对地质氢生成的影响机制,通过地质观察、理论分析与实验模拟等学科交叉的方法,揭示不同地质条件下氢的生成途径与地球化学行为。该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地质氢的地球化学理论体系,也为未来深层清洁能源的的可持续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19. 洋中脊研究新前沿
召集人:杨阳1*、于志腾2、张帆3、许阳4
1.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4. 崂山实验室
*Email: yangyang@gig.ac.cn
专题简介:洋中脊是地球上最长的火山链和重要板块边界,既是揭示地球深部过程的重要窗口,也是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核心纽带。近年来,深海探测技术和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革新使洋中脊的研究拓展到更广的时空尺度,亟需多学科、多尺度、多圈层的交叉融合。本专题聚焦洋中脊研究新前沿,包括但不限于:
洋中脊-转换断层系统的岩浆-构造-热液过程;
热液循环对岩石圈-海水物质能量交换及生物地球化学效应的影响;
洋中脊-转换断层的壳幔结构和岩石圈-软流圈界面的特征;
大洋岩石圈建造的时间尺度、软流圈组成的演化;
洋中脊-地幔柱-转换断层相互作用;
鼓励结合观测、实验与模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推动中国学者在全球洋中脊研究中的影响力。
20. 大洋/海盆构造与岩浆过程及挥发分循环
召集人:张国良1*、赵明辉2、田丽艳3、艾印双4
1. 中山大学
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Email: zhanggliang5@mail.sysu.edu.cn
专题简介:俯冲系统是认识全球板块构造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俯冲带演化和海底扩张产生广泛的岩浆/流体活动,对认识板块构造过程及物质循环有重要意义。大洋/海盆地壳与海水相互作用使板块富含水和碳等挥发分,进而板块俯冲对岛弧岩浆和物质循环有重要贡献,并可能导致地幔组成和结构改变。可见,海底构造和岩浆过程是地表和深部圈层物质能量传输的重要途径和纽带,其引起的深部物质(挥发分等)循环也是认识地球宜居性演化的重要视角。本专题欢迎(包含但不限于)岩石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构造地质学和数值模拟等多种手段,对海底构造系统演化和物质循环进行多学科融合交流。
21. 地幔柱时空演化的动力学过程、机制与效应
召集人:张旭博1*、胡佳顺2、罗怡鸣2、史亚男2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 南方科技大学
*Email: xbzhang@scsio.ac.cn
专题简介:地幔柱是连接地球深部与表层系统的重要载体,在地球物质与能量循环中占据着关键地位,为我们认识深部地幔的性质与演化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地幔柱诱发的大规模构造与岩浆活动在地球板块构造运动与环境演变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地幔柱时空演化的动力学过程及其与上覆板块/板块边界(如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的相互作用机制,对于理解地球的地幔对流模式与深浅耦合关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专题综合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等多学科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方法,刻画不同构造背景下地幔柱的三维形态,解析其导致的构造与岩浆活动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索地幔柱的起源、物质组成、动力学演化过程及构造与岩浆响应机制。
22. 南亚-东南亚构造沉积与油气
召集人:朱伟林1*、栾锡武2、刘可禹3、解习农4
1. 同济大学
2. 山东科技大学
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Email: zhuwl@tongji.edu.cn
专题简介:南亚—东南亚位于太平洋、印度洋与欧亚等几大板块交汇处,其复杂的板块构造运动塑造了区域内复杂多样的地质背景与油气聚集。本专题旨在探讨该区域的构造演化历史、含油气盆地的形成与发育过程,以及油气差异富集规律的形成机制。通过汇集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深部地质过程与含油气盆地油气富集规律的内在联系,期望本专题能够推动该地区不同研究学科的交叉与合作,并为下步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23. 地球表生环境演变与能源资源富集
召集人:蔡春芳1*、贾望鲁2、赵明宇3、姜磊3
1.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Email: cai_cf@mail.iggcas.ac.cn
专题简介:地质历史时期多圈层之间元素循环,特别是表生环境下C、O、P、N、S、Fe等主量和微量元素的生物和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共同塑造了气候温度、大气海洋氧含量和海洋酸碱度等重要环境因素的演化,从而深刻影响并控制了铁、锰、磷、铀、铝土、稀土元素等沉积矿产和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富集。本专题拟将重大环境演变与重要能源、矿产资源富集作为主要议题,聚焦两者的耦合关系研究,强化并突出两个学科领域的交叉研究,拟欢迎来自实例、数值模拟、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表生环境下陆地化学风化和海洋沉积成岩作用,及其与热液流体如何促进元素迁移和循环,从而导致沉积矿床形成和有机质富集以及油气成藏。
24. 地球系统的热力学机制
召集人:唐春安1、龚斌2*
1. 大连理工大学
2. 伦敦布鲁内尔大学
*Email: Bin.Gong@brunel.ac.uk
专题简介:自地球诞生以来,其演化历史中多次出现过冷-热交替现象。与此同时,地质活动的静止期与活跃期也交替出现。他们之间是否存在内在联系?地球演化过程的冷热波动是否是诸多重大地质事件的同源驱动力?尽管地球科学界对单一地质事件的触发因素提出过各种解释模型,但对于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冷-热循环与地质活动幕式过程之间的基本关系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探索基于热力学的地球系统驱动机制,揭示地球热演化过程影响地球岩石圈构造活动(如增厚、减薄和破裂等)的基本规律,评估现有地球热演化模拟方法的潜在缺陷,有助于尝试建立一个新的地球演化热力学模型,对于揭示地球热演化波动机制及其与主要地质事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25. 深渊地质、环境与生命演化专题
召集人:彭晓彤1*、罗敏2、荆红梅1、杜梦然1
1.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2. 上海海洋大学
*Email: xtpeng@idsse.ac.cn
专题简介:深渊特指水深大于6000-11000米的深海区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地球上最神秘且人类至今了解最少的海洋环境,其中可能蕴藏着地球科学重大理论突破。近年来,随着深渊进入和探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深渊深潜探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特别是在由我国主导的全球深渊深潜探索计划(Global TREnD)的支持下,依托“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器和“探索一号”科考船,完成了全球八个重要深渊的深潜科学考察,产生了一批深渊科学新认识和新发现。本专题将重点交流在深渊地质、环境与生命演化方向取得的重要进展,展示我国深渊多学科交叉研究最新成果,探讨深渊科学未来挑战和发展趋势。
26. 深海界面过程和化能生态系统
召集人:王凡1*、肖湘2、吴能友3、何舜平4
1.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2. 上海交通大学
3.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Email: qdwangfan@126.com
专题简介:深海是一个多界面多介质并存和高度互联的水—岩—生物环境,拥有冷泉、热液、海山等复杂多样的极端特殊生态系统。地球深部的物质循环与动力过程影响着海底界面过程,塑造了深海特殊生境。同时,活跃的生命过程不仅驱动了深海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且对全球尺度的元素循环产生影响。多学科交叉研究对于理解物理、地质和地球化学过程如何控制生物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影响深海生态系统,以及确定它们在整个地球系统演化中的作用至关重要。深海作为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协同演化的典型区域,不仅是开展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的理想场所,更是地球科学下一个重大理论的突破口。
建议围绕“深海界面过程和化能生态系统”开展专题研讨,重点对(1)深海底界面过程与宜居地球的形成;(2)热液/冷泉系统界面物质交换及其对生境的塑造;(3)深海化能生态系统及其环境效应;(4)深海前沿技术方法应用等研究方向进行深入讨论。
27. 地球系统中的地震波、次声及低频水声耦合观测及模拟
召集人:薛梅1*、林建民2、王涛3、周勇4
1. 同济大学
2. 浙江大学
3. 南京大学
4.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Email: 08036@tongji.edu.cn
专题简介:地球上的重大事件如地震、火山、海啸、台风、火流星和核爆等可在固体地球、大气及海洋中分别激发地震波、次声及低频水声,并在传播中相互转换。综合考虑这些在地球及行星不同圈层中传播的地震波、次声和低频水声及相互耦合,可以更全面地提供这些事件的信息,也能用来研究地球及行星系统内多圈层之间能量交换。对地震波、次声及低频水声各自的传播特征已有较好的研究,然而它们之间的相互耦合机理、模拟及观测研究亟需系统开展。会议专题欢迎在以下(但不限定)几个方面展开讨论:联合利用地震波、次声和水声研究地球系统重大事件的新进展,基于海底地震仪、海底光缆分布式声学传感(DAS)等对地震波、次声和低频水声的观测系统设计及试验研究,地震波、次声和水声两两之间的耦合观测、正演模拟及反演估计等。
28. 大河流域环境演变与人类文明演进
召集人:李小强1、周新郢1、何洪鸣2*
1.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2. 华东师范大学
*Email: hmhe@geo.ecnu.edu.cn
专题简介:流域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复杂的自然-社会耦合特性。流域环境演变对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及衰退具有重要的影响。气候变化、地貌动态、资源开发及社会活动等共同塑造了流域的生态系统与宜居性,深刻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专题旨在以流域为研究单元,结合地球系统科学与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视角,探索流域环境变化的历史过程、驱动机制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揭示流域生态与文明演化之间的动态关系,为现代流域管理与宜居地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专题讨论,将汇聚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深化对流域环境与人类活动互动机制的理解,促进新理论、新方法的探索和应用。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 大河流域气候变迁与古代文明兴衰的耦合机制;2. 古代流域环境变迁与早期文明起源的耦合关系;3. 气候变化对流域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多尺度影响;4. 流域生态退化与资源过度利用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挑战;5. 食物-水-能源纽带过程对流域宜居性的约束机制;6. 流域综合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跨学科实践。
29. 水循环的地质演变
召集人:李明松1*、刘永岗1、楚道亮2、陈吉涛3
1. 北京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Email: msli@pku.edu.cn
专题简介:水循环是地球历史演化至关重要的动力之一,驱动着全球气候变化并深刻影响过去生态系统的演变。深入理解地质历史时期的水循环演变不仅对全面理解地球系统演变的机制有帮助,对于预估和应对未来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水循环变化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专题聚焦水循环在不同时空尺度和气候背景下的水循环过程和规律,涵盖古水文变化特征和调控机制,展示来自沉积记录和古气候模拟的最新进展。专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主题:1. 古气候变化与水循环;2.地球轨道周期与水循环;3.生态系统演化与水循环;4.碳循环与水循环;5.水循环地质演变的示踪标志;6.水循环地质演变的数值模拟。本专题致力于促进学科交叉与合作,欢迎不同领域的学者展示最新研究成果,为应对水循环变化的科学挑战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方向。
30. 北极/亚北极-东亚古气候演变及其关联:记录与模拟
召集人:姚政权1*、郝青振2、肖文申3、吴志鹏4
1.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3. 同济大学
4. 比利时新鲁汶大学
*Email: yaozq@fio.org.cn
专题简介:北极和亚北极是全球气候系统中最敏感的区域,北极快速变暖正在显著改变大气、冰盖和海洋等多圈层的平衡,并对中纬度地区特别是东亚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由于缺乏高分辨率的长时间尺度地质记录,目前对第四纪以来北极/亚北极气候变化及其对东亚的影响,认识程度仍存在不足,限制了我们对高纬过程与东亚气候变化关系的理解。本专题旨在召集相关领域的学者,应用地质记录重建与数值模拟等手段,探讨第四纪以来不同时间尺度上北极/亚北极和东亚气候变化规律及关联机制,深化对高纬过程影响东亚气候气候变化关系的理解,为现代和未来北极变暖背景下的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31. 长三角海岸带第四系演化及其地质环境响应
召集人:印萍1、曹珂1*、苏晶文2
1.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Email: cdutck@163.com
专题简介:长三角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海岸带开发强度最大的地区。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的实施,亟需提升对长三角海岸带地质演化及其地质环境响应过程的关注。本专题将围绕长江三角洲和海岸带地质演化过程,聚焦沉积过程及与其相关的水文、工程、灾害等地质环境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问题,交流长三角海岸带地区的地质调查、工程建设以及科学研究取得的新进展和新发现。报告包括但不限于长三角海岸带沉积演化、地貌演化过程、地质环境演化及其控制因素、人地关系、资源开发利用、灾害防护治理等相关科学问题。
32. 东亚大型水系演化:从青藏高原到边缘海的地质记录
召集人:杨蓉1、付晓伟2*、张增杰3
1. 浙江大学
2. 同济大学
3. 中山大学
*Email: 994967263@qq.com
专题简介:东亚地区的水系演化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与演化过程深刻反映了青藏高原隆升、气候变化和构造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本专题旨在探讨东亚大型水系(如长江、黄河、珠江、红河等)从青藏高原到边缘海的演化历史及其地质记录,重点关注以下科学问题:1. 青藏高原隆升对水系格局的控制作用;2. 气候变化对河流侵蚀、沉积和地貌演化的影响;3. 构造活动与河流系统演化的耦合关系;4. 边缘海沉积记录对河流演化历史的响应;5. 现代观测与古环境重建的结合对水系演化的启示。
33. 全球变化与亚洲大河流域侵蚀环境演变
召集人:潘保田1、吕喜玺2、黄河清3、何洪鸣4*
1. 兰州大学
2. 新加坡国立大学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4. 华东师范大学
*Email: hmhe@geo.ecnu.edu.cn
专题简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大河流域的侵蚀过程和环境演变正发生显著变化。这不仅影响着区域水土资源的分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可持续性,也对全球碳循环、海洋物质输运等地球系统过程产生深远影响。系统地研究大河流域的侵蚀动态、沉积物输运机制以及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有助于揭示地球系统的演化规律,并为流域综合管理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支撑。本专题旨在汇聚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多学科交叉视角,通过本专题的讨论与交流,期望深化对全球变化背景下大河流域侵蚀环境演变的科学认知,促进新理论、新方法的探索和应用。重点关注以下问题:1. 全球气候变化对大河流域侵蚀、泥沙搬运与沉积格局的影响机制;2. 人类活动对流域侵蚀环境和河流地貌系统的扰动效应;3. 流域侵蚀过程与碳、氮等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相互作用;4. 大河流域沉积物输运对河口及近海生态系统的影响;5. 基于模型模拟、遥感与长期监测的大河流域侵蚀-泥沙搬运-沉积动态研究。
主题范围与征稿方向:1. 全球气候变化对流域侵蚀过程的驱动机制研究;2. 人类活动对流域侵蚀与沉积过程的影响评估;3. 流域沉积物输运与生态环境响应的联动机制;4. 河流演化与大气-陆地-海洋系统物质循环的耦合关系;5. 先进的监测与模拟技术在流域侵蚀研究中的应用;6. 流域管理与生态修复策略的科学实践。
34. 从源到汇:海陆相互作用过程剖析及记录对比
召集人:李超1*、张飞2、杨一博3、于兆杰4
1. 同济大学
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Email: cli@tongji.edu.cn
专题简介:地表物质从陆到海的输运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地表物质循环和地球宜居环境演化。近些年随着分析测试、观测手段和模拟技术的不断提高,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对陆-海沉积物行为和特征的刻画也日趋定量和精确。本专题聚焦沉积物从“高山到深海”这一地球表生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从沉积物产生、搬运和埋藏等不同过程入手,探讨沉积物不同指标信息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以及海陆物质交换对边缘海乃至大洋物质循环的影响。本专题以新问题,新思路,新方法为特色,力求实现不同时空尺度下海陆相互作用过程记录的精确重建和定量解读。
35. 极地冰盖与冰下地质:环境,过程及演化
召集人:王如生1*、史贵涛2、崔祥斌3、崔迎春3
1. 吉林大学
2. 华东师范大学
3.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Email: wangrs@jlu.edu.cn
专题简介:极地冰盖、陆地和海洋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演化对全球大气和海洋环流具有深刻影响。极地冰盖—陆地—海洋系统的演化过程复杂且相互交织,其相互作用共同驱动着极地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因此,深入研究极地冰盖及冰下地质环境过程和相互作用,探索冰盖演化及其对全球海平面的贡献,显得尤为重要。冰芯科学可为古气候和古环境演变提供关键证据,冰下水环境和极端生命研究有助于揭示极端环境生命过程,冰下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探测能够揭示冰盖底部动力学过程,而冰盖—陆地—海洋系统等多圈层相互作用研究则有助于全面理解极地环境变化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通过这些跨学科研究成果,不仅可以揭示极地环境的过去和现在,还能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
36. 晚新生代构造演化驱动的水-热-碳循环演变
召集人:郑伟鹏1、王跃2*、杜金龙2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 同济大学
*Email: 163wangyue@163.com
专题简介:构造变动是地球气候演变的重要背景约束条件。晚新生代以来,高原隆升、海道开闭、冰盖消长等构造因子的演化变迁,不仅塑造了地球表层系统的基本面貌,更以多尺度耦合的方式驱动了水—热—碳循环演变,最终塑造了当前气球的宜居状态。本专题旨在通过高精度地质记录重建与先进数值模拟技术,精准刻画关键地质历史时期时段气候系统在不同时空尺度上的协同演变特征,揭示构造演化驱动古环境、古气候、古海洋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机制,深入理解地球表面多圈层系统的协同演变过程,进而为减少全球变暖背景下未来气候预估的不确定性提供理论支撑。本专题从全球变化角度出发,凝聚多时空尺度、多模式集合的水—热—碳循环数值模拟研究进展,突破传统学科边界,构建地质学、气候学和地球化学交叉融合的研究范式,为探索地球系统宜居性提供创新研究思路。
37. 流域沉积系统与地球气候演变
召集人:杨江海1*、聂军胜2、韩喜彬3、刘志飞4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 兰州大学
3.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4. 同济大学
*Email: yangjh@cug.edu.cn
专题简介:地表的风化剥蚀、沉积物的输送和陆架到深海的沉积等系统过程均不同程度上受控于气候变化,同时也通过多种机制反馈于气候演变。流域沉积系统研究以解读沉积物质来源、约束沉积路径、重塑沉积过程为目标,是认识地球表层的地貌变化、风化剥蚀和水系迁移、重建区域/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构建海-陆间物质循环的重要桥梁。本专题聚焦于不同时空尺度的流域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通过对流域地貌景观和沉积物的深入解读和精细剖析,力求深化对地球气候系统演变过程与机制的认识。
38. 新生代亚洲大河源汇系统演化与环境演变
召集人:杨守业1*、颜茂都2、万世明3、马金龙4
1. 同济大学
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Email: syyang@tongji.edu.cn
专题简介:新生代青藏高原和亚洲边缘海扩张塑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最活跃的大河源汇系统,高原隆升促进硅酸盐风化、消耗大气CO2是解释新生代变冷的经典观点;蒙古高原隆升驱动西伯利亚水系重组可能是北极冰盖形成的重要机制;但新生代亚洲主要河系演化历史、流域剥蚀风化的模式和控制机理仍不清楚,厘清不同河流源汇系统风化沉积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差异,是破解新生代构造—风化—气候变化之谜的重要突破口,也是研究亚洲宏观地形演化和海陆表生物质循环的关键。本专题聚焦河流演化、大陆风化、海陆沉积记录和环境演变主题,鼓励跨学科、跨时空尺度的交叉研讨,以期推动我国表生地球系统科学进展。
39. 海洋地质碳封存与碳中和
召集人:陈建文1*、刘强2、李久娣3、谢明英4
1.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2. 中海油研究总院新能源研究院
3. 中石化深海海洋油气分公司
4. 中海油深圳分公司
*Email: jwchen2012@126.com
专题简介:海洋地质碳封存是指将捕集到的二氧化碳注入到海底以下地质体中以实现二氧化碳永久减排的过程,是目前国际上重要的负排放技术之一,已成为欧盟、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海洋地质碳封存工作已经起步,是未来沿海省市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的重要技术选择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托底技术保障。本专题旨在介绍国内外海洋地质碳封存示范工程进展、评价技术及监测经验,分析我国海域沉积盆地碳封存地质条件、潜力与适宜性,研讨海洋地质碳封存储层表征、数值模拟、环境监测和经济评价等关键技术,探索海洋地质碳封存路径,以期推动技术进步、推进工程示范、促进产业链发展,服务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40. 多尺度自然与人为过程温室气体排放
召集人:张强1*、陈良富2、覃章才3
1. 清华大学
2.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3. 中山大学
*Email: qiangzhang@tsinghua.edu.cn
专题简介:各类复杂自然与人为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地球系统碳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精准定量和对其时空变化特征的准确刻画是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本专题面向温室气体排放定量表征领域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研讨过程与数据驱动的高分辨率、低时滞排放表征新方法,探讨观测约束下的温室气体排放定量新技术,揭示自然与人为过程温室气体排放在不同时空尺度下的演变规律及驱动因素。
41. 碳-1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召集人:包锐1*、周卫健2、徐胜3、张干4
1. 中国海洋大学
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3. 天津大学
4.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Email: baorui@ouc.edu.cn
专题简介:天然放射性碳同位素(碳-14)测定与分析,为定量理解碳在地球系统中的来源、迁移和转化等科学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手段,是研究地球气候系统背景下碳循环的前沿技术方法。碳-14分析技术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第四纪年代学、海洋科学、地质学、环境科学、表层生物地球化学、大气化学等众多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在服务 “双碳”目标、“宜居地球”等国家战略与解决地球系统科学问题上,提供了关键性证据。本专题旨在促进我国碳-14年代学技术与应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我国碳-14研究在生物地球化学、环境地球化学等地球系统科学重点交叉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催生碳物质能量循环研究的新认识与新突破。
42. 大陆风化系统与碳中和
召集人:陈骏1、金章东2、李高军1*、杨一博3
1. 南京大学
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Email: ligaojun@nju.edu.cn
专题简介:大陆风化是矿物岩石在水、气、生作用下的分解过程,因而成为圈层相互作用的纽带。大陆风化向海陆生态系统输送营养元素,提供了成壤的物质基础,与多种矿产的富集密切相关,对金属污染、滑坡泥流等环境灾害也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风化产物甚至影响俯冲与岩浆作用等固体地球过程。最受关注的是,大陆风化通过吸收与释放二氧化碳,成为驱动气候变化、调节地球宜居性的关键,人工增强风化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路径之一。本专题将反映各圈层要素与风化之间相互调节与反馈的机理与过程,汇聚现代过程、实验与模拟、沉积记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特别关注人工增强风化的最新进展,体现大陆风化作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43. 碳酸盐泵与海洋碳循环
召集人:刘传联1*、孙军2、张一歌3、罗一鸣4
1. 同济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Email: liucl@tongji.edu.cn
专题简介:碳酸盐泵(即碳酸盐反向泵,Carbonate Counter Pump)是指海洋生物利用溶解二氧化碳形成碳酸盐壳体,并向海底沉降的过程。碳酸盐泵与生物泵、微型生物碳泵和溶解泵一起是海洋储碳的主要机制,共同影响着海洋碳循环。正是四泵互联互作调控了海洋储碳效率与周期、海区“源-汇”格局以及长周期气候变化。近年来,“海洋碳酸盐工厂”和“海洋碳酸盐循环”研究的兴起也对于理解碳酸盐泵的碳汇功能及气候作用极为重要。本专题旨在检索碳酸盐泵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碳酸盐泵的现代过程(生产、沉积和保存),碳酸盐泵的地质演化以及在重要气候转型期的作用,碳酸盐泵的碳汇功能机制与评价方法等。
44. 巽他陆架海平面、流域和碳循环过程
召集人:刘志飞1*、石学法2、万世明3、冯晓娟4
1. 同济大学
2.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Email: lzhifei@tongji.edu.cn
专题简介:地球自上新世以来的持续变冷,导致北半球在~2.7 Ma发育永久冰盖,并在之后的第四纪出现显著的冰期/间冰期交替变化。发育于东南亚的“海洋大陆”被认为通过玄武岩的化学风化作用,加速消耗大气CO2,从而推动全球上新世以来的变冷趋势。位于“海洋大陆”的巽他陆架是世界海洋低纬区最大的大陆架,第四纪以来经历的频繁出露和淹没调控了物质输运和“海洋植被”演化,从而可能触发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因此,巽他陆架及其周边的“海洋大陆”岛屿和海域是解答上新世以来全球持续变冷的关键地区。本专题关注(但不限于)巽他陆架及周边地区上新世以来的海平面升降、流域演变和碳循环过程,包括陆源碎屑物质的源汇过程、古流域演化、出露陆架化学风化、海洋植被演化、以及有机碳埋藏等,也欢迎晚更新世以来、全新世和现代过程的短时间尺度沉积记录、现代观测和模拟研究。
45. 人类活动干扰下的陆地-海洋连续体碳动态
召集人:王成龙1*、刘茂甸2、何丁3
1. 南京大学
2. 北京大学
3. 香港科技大学
*Email: clwang@nju.edu.cn
专题简介:碳在陆地和海洋两大储库之间的流动、储存和转化是调控大气CO2浓度和地球气候的关键。作为重要的碳传输通道,准确理解陆地-海洋连续体的碳动态,对于支持气候政策发展、预测气候变化和制定CO2去除措施至关重要。
本专题旨在汇集研究陆地-海洋连续体碳动态的科学家,尤其聚焦人类活动对连续体碳循环过程的影响,研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陆-海界面不同形态碳通量表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2)人类活动干扰下河流入海碳的形态、来源及组成的变异;(3)海洋沉积物中碳的形态、来源及组成对人类活动的响应;(4)海洋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碳的保存及埋藏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在本跨学科专题中,我们鼓励采用包括航次调查、自动化观测平台、机制模型以及机器学习等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对人类活动影响下的陆地-海洋连续体碳动态进行研究。
46. 陆-海水生连续体有机碳循环过程
召集人:姚鹏1*、冯晓娟2、何丁3、李宏亮4
1. 中国海洋大学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3. 香港科技大学
4.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Email: yaopeng@ouc.edu.cn
专题简介:陆—海水生连续体(Land-Ocean Aquatic Continuum, LOAC)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之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关键通道, 在调控地球系统气候和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LOAC将土壤、河流、湖库与湿地、红树林、河口和近海,乃至深海的关键区域联系起来,从整体而不是局部的角度看待全球变化对水生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借助于先进的分析仪器和技术手段,在LOAC有机碳循环研究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对有机碳的分析和认识不断向分子和同位素水平发展,所关注的问题也从局地或区域逐渐拓展到全球尺度。本专题既关注LOAC中有机碳在分子和同位素水平上的变化及微生物、矿物作用机制,也关注有机碳在LOAC中大空间和长时间尺度的迁移转化,以及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LOAC有机碳循环过程的影响和控制机制。
47. 大陆边缘碳循环过程、演变与记录
召集人:赵宁1*、范代读2
1. 华东师范大学
2. 同济大学
*Email: nzhao@sklec.ecnu.edu.cn
专题简介:大陆边缘是全球碳循环的关键区域。尤其是大陆架,大量的陆源物质、高沉积速率与高生产力的浮游生态系统、生物礁生态系统等使得这一区域成为有机碳与无机碳的主要埋藏区域。近年来,陆坡、海底扇和海沟等深水区域的碳循环过程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伴随着气候与海平面的变化、构造运动等,大陆边缘碳循环过程与埋藏通量不断发生演变,沉积记录是揭示地球气候碳循环调控假说的重要证据。本专题欢迎大陆边缘碳循环现代过程、演变历史与沉积记录相关的各类研究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实验分析、数据集成、数值模拟等方面。
48. 海陆耦合系统与海洋碳循环
召集人:仲义1*、昝金波2、赵德博3、刘青松1
1. 南方科技大学
2.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Email: zhongy@sustech.edu.cn
专题简介:碳在全球各圈层中的循环,尤其在大气、海洋和陆地系统中存在着显著的时空差异。目前急需确定大气中超额CO2的未来变化规律及其相应的调控机理。海洋作为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储库,其碳收支决定了全球大气中CO2的浓度和气候变化,海洋碳循环研究也因此成为当前气候领域最前沿的科学领域之一。然而,海洋碳循环过程涉及复杂的海—陆耦合、海—气耦合、大洋环流等多时空尺度演化过程,CO2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释放、传输与吸收机制不尽相同。本专题面向聚焦海洋和陆地记录,通过海-陆对比研究,阐明不同地质时间尺度海洋-陆地相互作用对碳循环过程的影响和机制,可为了解过去全面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挑战提供重要的科学指导。
49. 海洋负排放大数据与数值实验
召集人:陈大可1*、王凡2
1.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Email: dchen@sio.org.cn
专题简介:海洋作为地球最大的碳库,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海洋负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专题拟围绕实现海洋负排放的关键技术手段及相关的科学问题展开研讨,具体包括但不限于:海洋负排放大数据平台建设及智能应用、多尺度跨圈层的海洋碳循环精细化地球系统模式构建与智能优化、针对不同负排放措施(施铁肥、碱化、人工上升/下降流、海藻养殖等)的碳循环过程模拟、场景驱动的海洋负排放工程数值试验、面向海洋负排放应用场景的数字孪生平台建设、对负排放示范工程的多维空间可视化与智能化预测评估等。
50. 海洋负排放:现场观测与模拟装置
召集人:翦知湣1*、樊炜2、王鹏飞3
1. 同济大学
2. 浙江大学
3. 东北师范大学
*Email: jian@tongji.edu.cn
专题简介:本专题聚焦海洋负排放的科学基础与技术路径,围绕海洋碳汇能力提升的核心目标,重点探讨海洋生态系统长期观测体系的构建与关键技术创新。本专题涵盖针对海洋负排放机理的多尺度现场观测,同时关注海洋负排放碳汇观测新技术与新装备的研发,推动海洋负排放的理论和技术创新。通过集成原位观测塔、高精度高灵敏度传感器、智能浮标和有机碳快速检测技术的新型装备,建立海洋碳通量高精度监测系统,解析自然-人工协同增汇的潜力。本专题旨在推动海洋负排放领域的交叉学科合作,突破碳循环关键过程的量化瓶颈,支撑碳中和目标的科技路径创新,为海洋气候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保障。
51 微型生物碳泵的过程机制与气候效应
召集人:焦念志1*、谢树成2、王晓雪3
1. 厦门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Email: jiao@xmu.edu.cn
专题简介:微型生物碳泵(MCP)是海洋碳封存的核心机制,通过微型生物将易降解溶解有机碳(LDOC)转化为惰性溶解有机碳(RDOC),形成可储存千年的巨大碳库。该机制调控着大气CO₂与海洋碳库的动态平衡,其储碳效能对缓解全球变暖具有重要战略价值。本专题通过多维度研究体系揭示MCP的作用机制:时间尺度上整合古今观测与模拟,空间维度上贯通微观分子至生态系统层面,方法学上融合同位素示踪、组学技术与模型预测。重点解析LDOC-RDOC转化路径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阐明海洋溶解有机碳库形成机理及其环境响应规律,量化气候变化背景下RDOC库波动的气候反馈效应。研究结果将为提升海洋碳汇潜力、完善"碳中和"实施路径提供关键理论支撑,助力制定基于海洋生态系统的气候治理策略。
52. 海洋负排放的技术路径与示范应用
召集人:叶思源1*、刘纪化2
1.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2. 山东大学
*Email: ysiyuan@mail.cgs.gov.cn
专题简介:本专题聚焦视线海洋负排放的科学路径和前瞻技术,围绕能够开展人为额外增汇的海洋负排放应用示范这一核心目标,重点探讨海洋负排放技术的国际进展、系统构建与颠覆性创新。专题涵盖海洋负排放潜在应用的多个场景,包括滨海湿地、养殖环境、人工上升流、海水碱化、海上可再生能源耦合应用等。通过多场景、多领域技术体系创新,推动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负排放示范基地,为海洋负排放理论研究提供场景,为观测探测装备提供舞台,为数值模式提供标的,为国际标准提供素材,为国际交流合作提供靶标。本专题旨在推动海洋负排放科学技术赋能应用实践,实现海洋负排放技术和气候产业的双向奔赴。
53. 海洋负排放:国际标准与全球治理
召集人:张传伦1*、类彦立2
1. 南方科技大学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Email: zhangcl@sustech.edu.cn
专题简介:国际标准作为国际治理的重要技术依据,与国际公约、国际法共同构成了全球治理体系框架。本专题聚焦构建海洋负排放国际标准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协同策略,探讨如何推动海洋碳汇技术的应用和碳市场机制建设。内容包括:i)海洋负排放与国际标准:以ISO/TC8/WG15海洋负排放与碳中和工作组为平台,推动海洋负排放理论和技术的国际标准化;ii)海洋负排放与海洋治理:探讨构建海洋负排放国际标准与国际公约、国际法的协同策略,增强全球治理框架的有效性;iii)海洋负排放与新质生产力及碳汇交易:推动海洋负排放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并探索海洋碳汇市场和交易机制。本专题旨在推动海洋负排放技术标准化与国际应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国际海洋治理贡献中国方案。
54. 东南亚超级汇聚环形俯冲系统与环境演变
召集人:丁巍伟1*、孙珍2、王煜3、李春峰4
1.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4. 浙江大学
*Email: wwding@sio.org.cn
专题简介:东南亚是全球俯冲带最密集的区域,东、南、西三个方向分别受到菲律宾海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向内俯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多时空超级汇聚的环形俯冲系统。其外缘是地球上最为显著的“山弯”汇聚带,内部则是微陆块、岩浆岛弧和边缘海盆地组成的复杂集合体。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不仅蕴含着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还是全球地震、海啸等灾害的频发区,资源和能源的富集区,控制着诸多地球宜居性的关键要素。本专题拟围绕“东南亚超级汇聚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对地球宜居性的影响”这一主题,征集基于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实验和动力学模拟观测的研究成果,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深部结构与动力模式、浅部变形与构造样式、深部物质循环过程与岩浆响应、边缘海形成演化与资源效应、超级汇聚过程与环境演变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
55. 西太平洋中生代残留洋壳
召集人:钟广法1*、张国良2、余梦明1、徐文景3
1. 同济大学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Email: gfz@tongji.edu.cn
专题简介:西太平洋位于亚洲、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经历了从中生代活动大陆边缘到新生代边缘海的重大构造转变。这一转变的机理仍不清楚,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是缺乏来自中生代洋壳的直接证据。研究显示,菲律宾海西北部残留了未被俯冲殆尽的白垩纪洋壳,中生代板块走滑北移可能是南海等新生代边缘海以“板缘张裂”模式打开的重要机制,吕宋弧可能坐落在含远洋放射虫硅质岩的中生代洋壳基底之上,菲律宾群岛出露了大量中生代蛇绿混杂岩,西太平洋下伏地幔中堆叠了大量不同时期的俯冲板片。这些成果都昭示了中生代洋壳在西太平洋的存在,为我们探索这些洋壳的成因及有关的板块构造、深部结构、岩浆活动及沉积—古海洋过程,重建西太平洋中-新生代地质演变提供了可能。
本专题征集与“西太平洋中生代残留洋壳”有关的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地质年代学、岩石学、地球化学、沉积学和古海洋学、地球物理学、板块构造学等学科内容,旨在为不同学科碰撞、共同破解西太平洋构造演变之谜搭建一个交流平台。
56. 俯冲带地球动力学演化及水碳循环过程
召集人:赵亮1、高翔2、张帆3、周志远4*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4. 南方科技大学
*Email: zhouzy@sustech.edu.cn
专题简介:俯冲带是板块消亡边界,地球最为活跃的构造单元和最为庞大的循环系统单元。俯冲板片携带着大量的水、碳和其他挥发性物质进入地幔,导致地幔蛇纹石化、部分熔融以及化学成分变化。这些物质的释放和再循环不仅影响了地表构造活动和深部地质过程、地幔物理化学性质,还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研究俯冲带的构造-流体活动以及物质交换过程,有助于解决地球内部深浅物质循环、板块动力学机制、全球气候演变等重大科学问题。本专题通过分析地震实验、大地电磁探测、大洋钻探、热流测量、沉积取样、数值模拟等结果,对比研究全球俯冲带不同特征,探索俯冲带动力学演化、地震机理、水碳循环、岩浆活动等。
57. 地球系统演变中矿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和共演化
召集人:董海良1*、周传明2、刘娟3、盛益之1
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3. 北京大学
*Email: dongh@cugb.edu.cn
专题简介:矿物是构成地球和行星的基本单元,其形态、成分、年龄等特征,都真实地记录了其形成时期的环境信息。微生物占据“生命之树”的绝大部分分枝,统治地球生物圈30余亿年。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地球表层系统一直发生着矿物-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演化,将一个无生命的星球塑造成了一个生机勃勃的宜居地球。在此过程中,矿物和微生物均经历了种类由少到多、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多样的演化历程,二者的相互作用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大型矿床形成等关键地球系统过程。本次主题征集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矿物—微生物相互作用机理与元素循环、微生物化石和地质记录、生物成矿过程以及矿物-生命大数据分析等。
58. 脂类生物标志物与元素循环、气候演变:过程、机制与古环境重建
召集人:董良1*、李大伟2、杨义3、王欢业4
1. 上海交通大学
2. 海南大学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4.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Email: dongliang@sjtu.edu.cn
专题简介:脂类生物标志物是研究地球系统复杂过程的重要工具,能够提供从细胞水平到全球尺度的信息,广泛应用于元素循环与气候演变研究。本专题旨在探讨脂类生物标志物在现代过程观测和古环境重建中的应用前沿,重点关注其在碳、氮、磷等元素循环中的生物地球化学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其化学性质、稳定同位素组成和分布特征揭示气候变化驱动的生态系统响应。我们欢迎从实验室培养到野外观测、从现代过程到地质历史重建的多尺度研究,涵盖理论模型、实验分析以及新兴技术方法的综合成果。专题讨论方向包括但不限于:1. 脂类生物标志物在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成、转化与归宿;2. 脂类化合物及其稳定同位素信号对碳、氮循环的指示意义;3. 脂类生标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包括温度、降水和生产力变化的重建;4. 脂类分布与地球系统模型的耦合研究。本专题致力于推动跨学科合作,探索脂类生物标志物在全球变化科学中的潜力,为应对未来气候变化提供新的视角与方法论支持。
59. 河流-河口-海洋连续体中的有机质源汇过程与沉积记录
召集人:贾国东1*、何丁2、胡利民3
1. 同济大学
2. 香港科技大学
3. 中国海洋大学
*Email: jiagd@tongji.edu.cn
专题简介:河流—河口—海洋连续体是连接陆地和大洋的过渡带,也是全球碳循环关键环节。在这个复杂的海陆交互系统中,发生着有机物质的输入、生产、转化和沉积等复杂过程,并叠加了越来越强烈的人类活动的干扰。这使得在这一连续体中的天然有机质在来源、年龄和稳定性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成为量化陆—海过程中有机碳预算的关键。追踪天然有机质的上述特征、过程及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历史需要在有机分子及其同位素水平上开展研究,来增强我们对有机质从源到汇过程的理解。本专题欢迎与上述主题有关的学界同行积极投稿参会,交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和工作经验。
60. 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硫循环
召集人:林志勇1*、姚炜琪2、李春阳3、郭庆军4
1. 汉堡大学
2. 南方科技大学
3. 中国海洋大学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Email: zhiyong.lin@uni-hamburg.de
专题简介:硫是生命活动的必要元素之一。在自然环境中,硫主要在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循环,极大受到地球表面系统氧化还原状态和气候变化的影响。硫循环涉及了陆地岩石风化导致的硫酸盐转移、微生物介导的硫酸盐还原等反应、含硫矿物的形成、大气中硫化合物的气相反应等。另一方面,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和污染物排放等)对全球硫循环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本专题将重点探讨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过程(如沉积物、大气、水体、微生物、土壤、岩石等)中的硫循环及相关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影响,提倡寻求跨学科方法(如多硫同位素、矿物特征、微生物组学技术、原位分析等)对现代与地质记录的综合研究,这对于准确认识全球和区域尺度的硫循环变化及其影响至关重要。
61. 海洋透光层微生物光电能代谢新途径与资源环境效应
召集人:鲁安怀1*、许玫英2、周顺桂3、刘娟1
1. 北京大学
2.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3. 福建农林大学
*Email: ahlu@pku.edu.cn
专题简介:本专题着眼于认知微生物在寡营养、低能量供给的水圈生境中通过“开源”(获取不同形式外部能量)、“节流”(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和“协作”(微生物种群之间互营共生)等能量利用新方式,聚焦于解析水圈微生物能量来源和电子传递方式多样性与其驱动碳氮硫循环过程的内在联系极其资源环境效应,围绕但不限于海洋透光层微生物能量转换和代谢的新途径及新调控机制关键科学问题,主要交流水圈微生物获取能量的新途径,即半导体矿物介导微生物捕获太阳能的新途径、种间电子传递和能量代谢新机制、微生物长程电子传递的新方式等。以建立水圈寡营养、低能量供给生境中微生物能量代谢新模型,为认识与利用水圈微生物驱动碳氮硫循环的能量利用机制与资源环境效应提供新思路。
62. 全球海床下生态系统与可持续性
召集人:王风平1*、李江涛2、杜梦然3、王晓敏4
1. 上海交通大学
2. 同济大学
3.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4.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Email: fengpingw@sjtu.edu.cn
专题简介:全球海床下环境丰富多样,包括如海底平原,热液口,冷泉,海山等,不仅是地球上最大的有机碳储存库,拥有丰富的海底资源,更是孕育了代谢形式多样,种群独特丰富的生态系统。全球海床下生态系统与可持续性研究计划(Global Subseafloor Ecosystem and Sustainability, GSES)目前已正式获批纳入联合国“海洋十年”科学大计划,旨在通过全球合作以及具有包容性的协作模式,开发新型研究平台和工具、建立国际标准以及生态指标,开展海床下生态环境的监测、研究以及保护、教育与管理。海床及在海床下生存的生命链接了地球深部与上层海洋,是解密地球历史档案、元素循环,实施海洋碳汇工程的关键之一,但异常脆弱,人类认知尚非常有限。本专题邀请对不同海床环境下生态系统组成,构建,演化感兴趣的科学,教育和管理工作者一起,探讨海床下生态系统研究、评估、观测和修复等问题。同时也欢迎对深海海底资源研究性开发等话题开展讨论。
63. 病毒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
召集人:肖喜林1*、周昆2、邱轩3、徐永乐4
1. 厦门大学
2. 同济大学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4. 山东大学
*Email: shiningxiao2015@foxmail.com
专题简介: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分布,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侵染和裂解宿主,病毒不仅调控了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群落动态,还深刻影响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向与通量。然而,病毒的生态功能方面的研究仍然较少。该专题主要关注海洋、湖泊、冰川和土壤等不同环境中:(1)病毒的多样性;(2)病毒对微生物(包括浮游植物、细菌和古菌等)代谢途径(包括但不限于碳、氮和硫代谢)的调控作用;(3)病毒对微生物转化有机物质以及微生物矿化过程的影响及其潜在的生物地球化学影响。本专题旨在促进病毒学、生态学和地球化学领域的跨学科交流,在不同水平探讨病毒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作用,丰富病毒在化学元素循环中作用的认识。
64. 全球变化下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反馈
召集人:庄光超1*、李江涛2、张瑶3、高树基4
1. 中国海洋大学
2. 同济大学
3. 厦门大学
4. 海南大学
*Email: zgc@ouc.edu.cn
专题简介:海洋生态系统作为碳、氮、硫、磷等主要元素的重要储库和循环枢纽,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直接影响着温室气体的释放与吸收,对全球气候系统的稳定性起到关键调节作用。全球变化背景下,升温、酸化、缺氧等环境因素的改变不仅影响海洋生物、微生物及其调节的元素循环过程,还通过影响活性气体排放(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二甲基硫等)对气候系统产生反馈效应。本专题旨在探讨全球变化下海洋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气候反馈机制,重点关注不同尺度上(如区域和全球)的生物与微生物过程、碳-氮-硫-磷等元素循环、温室气体释放及其关键驱动机制。我们欢迎结合现场观测、实验室分析与培养、生物信息学分析、遥感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模拟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共同推进对气候变化与海洋生态系统复杂交互作用的深入理解。
65. 基于多源观测、模拟与实验的地震与地质灾害动态分析
召集人:程怡芳1*、吴南1、陈克杰2、王新3
1. 同济大学
2. 南方科技大学
3.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Email: chengyif@tongji.edu.cn
专题简介:地震及相关地质灾害(如滑坡、火山等)是地球系统演化的重要表现,直接影响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及人类安全。研究这些灾害的机制、时空演化及深部过程,对于理解地球内部动力学及其对地表的作用至关重要。近年来,密集地震台阵、分布式声学传感器(DAS)、科学钻探、InSAR、GPS等多源数据为研究提供了新技术手段。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助力从复杂观测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地质与动力学信息。本专题旨在探讨如何结合多源观测、信号处理技术、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研究陆壳和洋壳的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动力学过程、时空演化及深表耦合,分析深部构造与地表活动的相互作用,推动灾害监测与预警技术创新。
66. 海底流体活动的现代过程与沉积记录
召集人:冯东1*、张鑫2、王旭东1、罗敏1
1. 上海海洋大学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Email: dfeng@shou.edu.cn
专题简介: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深海海底广泛存在流体渗漏现象。大陆边缘的冷泉流体活动、洋中脊及岛弧与弧后盆地的热液活动,以及海沟弧前蛇纹岩泥火山等多种流体活动过程,在深海环境中实现了大量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同时为独特的化能自养生物群落提供了生境。作为地球表层与内部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海底流体活动的现代过程与沉积记录研究,为深入理解跨圈层物质能量循环机制以及深部生物圈的演化提供了关键线索。
本专题诚邀国内外专家学者交流近年来在海底冷泉、热液、蛇纹石化泥火山及天然气水合物等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成果,旨在搭建现代过程与沉积记录的桥梁,深化对相关过程的理解,推动海底流体研究领域的持续发展。
分会场交流重点:1.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探测、开发与试采;2. 冷泉/热液活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沉积记录;3. 深海热液/冷泉系统物质与能量释放通量的观测与估算;4. 海底流体物质和能量转化及其生态效应;5. 深海蛇纹石化与初始有机物的形成过程及机制;6. 其他海底流体活动的现代过程与沉积记录。
67. 多圈层相互作用控制下的特提斯油气差异富集效应
召集人:何治亮1*、朱伟林2、窦立荣1、刘可禹3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同济大学
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Email: hezhiliang@sinopec.com
专题简介:特提斯域共发现14000余个常规油气田,探明和控制可采储量3267亿吨油当量。特提斯域以全球17%的面积占全球常规油气总储量的53.6%。特提斯域油气分布既异常富裕又严重贫富不均,如何在系统研究地球圈层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阐明特提斯域独特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下的油气资源差异富集机理,揭示分期、分带、分段油气差异聚集规律,是理论界和产业部门共同关注的重大前沿问题。本专题拟讨论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特提斯域地球动力学演化控制下的油气盆地形成与分布;多圈层相互作用对优质源、储、盖发育展布的内在联系;特提斯域地质演化的油气成藏富集效应;特提斯域油气分段、分带差异富集机理与勘探方向。欢迎各界同仁积极参与讨论,推动学科前沿发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68. 深海开发海底环境保护与防灾
召集人:贾永刚1*、李茂林2、李清平3、吴时国4
1. 中国海洋大学
2. 长沙矿冶研究院
3. 中海油研究总院
4.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
*Email: yonggang@ouc.edu.cn
专题简介: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深海开发,环境保护与灾害防控是制约深海开发的重要因素。面向国家深海开发未来产业布局,融合海洋地质、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工程、海洋科学等相关学科,通过对深海开发海底环境保护与防灾技术理论的深度梳理,掌握国内外发展水平及差距,讨论我国该领域未来发展战略方向及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提升我国在深海开发海底环境保护与防灾方面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我国深海资源安全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专题研讨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深海资源绿色勘探开发,深海采矿活动环境影响监测、保护与修复,深海矿产资源绿色选冶及经济评估,深海采矿全生命周期环境保护管理,深海资源开发地质灾害防控等方面。
69. 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与环境影响
召集人:刘延俊1*、史宏达2、宁德志3
1. 山东大学
2. 中国海洋大学
3. 大连理工大学
*Email: lyj111ky@163.com
专题简介:作为我国海洋战略新兴产业,海洋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国家政策支持,迎来了快速发展时期。加快建设高端、绿色、智能、多能融合的新型高质量海洋能源体系,推动海洋能源高质量发展,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当前,海上大规模风电、波浪能、潮流能、光伏等发电场建设与融合利用如火如荼,改变着我国的能源结构,也对海洋生态环境、碳排放等产生着重要影响。如何高效开发海洋可再生能源、协调推进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成为当前面临的挑战。本专题主要探讨以下内容:1)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与装备;2)海洋可再生能源资源评估;3)海洋可再生能源与数据驱动智慧融合;4)海洋可再生能源与海洋负排放;5)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70. 主动源海底地震技术应用与发展
召集人:刘玉柱1*、徐敏2
1. 同济大学
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Email: liuyuzhu@tongji.edu.cn
专题简介:主动源海底地震采集技术,因其具备宽方位角覆盖、大偏移距、多分量记录和高信噪比等优势,在深海地质结构成像和油气储层参数反演方面展现了独特优势。该技术不仅提高了地下多参数结构成像的精度,也使得基于其数据记录的复杂地质构造解析变得更加细致入微。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还能够利用主动源海底地震数据实现岩石圈深度范围内的成像,为大陆边缘、海盆、洋中脊及俯冲带等地质单元的构造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的速度模型和成像约束。本专题旨在汇集最新研究成果,探讨基于主动源海底地震数据进行地下结构反演成像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技术革新,分享在深水油气勘探领域或深部构造解释领域中的成功应用案例与创新性成果。此外,还将针对两个领域的交叉融合展开交流与讨论。
71. 地震孕震、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
召集人:罗纲1*、柳畅2、许才军1、李玉江3
1. 武汉大学
2. 同济大学
3. 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
*Email: gangluo66@whu.edu.cn
专题简介:地震孕震机理和地震活动性的理解是地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防震减灾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多学科交叉、多方法手段的地震动力学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本专题就以下几方面征集研究成果:
1. 使用地质、地震及大地变形数据(如古地震、GNSS、InSAR数据),研究断层滑动速率,断层耦合,地震震间、同震与震后变形;研究地震活动性与危险性等问题。
2. 通过岩石实验、沙箱实验、解析方法及数值模拟,研究地震孕震机理,地震触发,水库、二氧化碳注入、地热及油气开发等诱发地震问题。
3. 地震预警、地震数值预报与地震概率预报的新方法与新成果;使用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方法分析地震数据的新成果。
4. 地震相关的滑坡与海啸等灾害的新进展。
72. 海洋地质灾害现象、过程及机制
召集人:孙启良1*、李伟2、李琳琳3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3. 中山大学
*Email: sunqiliang@cug.edu.cn
专题简介:海洋地质灾害(海底地震、火山活动、滑坡、海啸及超压流体等)发育十分广泛,能够破坏海上钻井平台和海底管线等重要基础设施,也会严重威胁沿岸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本专题聚焦探讨海洋地质灾害的识别特征、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等,搭建海洋地质灾害研究和交流平台,以期推动海洋地质灾害的理论发展。本专题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古/潜在海底滑坡的特征、形成机制及其相关灾害效应(海啸等);(2)超压流体系统(浅层气等)的特征及致灾机制;(3)海底地震和火山活动及其相关海啸灾害;(4)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和地层超压流体系统的相互作用;(5)海洋地质灾害的地质和历史记录/证据等。
73. 深海矿产与多圈层相互作用
召集人:孙晓明1*、石学法2、何高文3、蒋晓东4
1. 中山大学
2.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3.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4. 广东工业大学
*Email: eessxm@mail.sysu.edu.cn
专题简介:深海作为陆地资源的战略接替区,目前已发现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富稀土沉积和热液硫化物等4种矿产资源,其中除含有资源量巨大的Mn、Cu、Pb、Zn等金属外,还含有远超陆地的巨量的REY、Co、Ni、PGE等关键金属,而Sc和Te也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金属元素在深海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循环从宏观和本质上控制着深海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包括:(1)壳幔相互作用与金属元素循环;(2)海底表层(海底-海水、海水内部)相互作用与金属元素循环;(3)海底-生物圈相互作用与金属元素循环。本专题关注(但不限于)多圈层相互作用与深海金属元素富集、深海金属元素聚集机制与分布规律、深海矿产资源潜力与开发技术等,也欢迎相关海陆对比研究和陆地成矿作用研究。
74. 现代深海热液系统:资源与环境效益
召集人:陶春辉1*、孙卫东2、张鑫2
1.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Email: taochunhuimail@163.com
专题简介:深海作为陆地资源的战略接替区,目前已发现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富稀土沉积和热液硫化物等4种矿产资源,其中除含有资源量巨大的Mn、Cu、Pb、Zn等金属外,还含有远超陆地的巨量的REY、Co、Ni、PGE等关键金属,而Sc和Te也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金属元素在深海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循环从宏观和本质上控制着深海矿产资源的分布,主要包括:(1)壳幔相互作用与金属元素循环;(2)海底表层(海底-海水、海水内部)相互作用与金属元素循环;(3)海底-生物圈相互作用与金属元素循环。本专题关注(但不限于)多圈层相互作用与深海金属元素富集、深海金属元素聚集机制与分布规律、深海矿产资源潜力与开发技术等,也欢迎相关海陆对比研究和陆地成矿作用研究。
75. 深水浅层气与水合物勘探开发
召集人:王秀娟1*,匡増桂2,孙启良3,耿建华4
1. 中国海洋大学
2.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3.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4. 同济大学
*Email: wangxiujuan@ouc.edu.cn
专题简介:深水浅层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浅层气、水合物等),具有埋藏浅、储层松散未固结、能量密度高、饱和度变化大等特点,是深水-超深水区重要的非常规资源。本专题聚焦探讨浅层气与水合物的探测技术、识别方法、富集机理及开发难题等,搭建浅层气与水合物勘探开发的研究和交流平台,以期推动浅层气与水合物等非常规资源开发。本专题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浅层气与水合物储层特征、识别技术与方法;(2)浅层气与水合物富集成藏机理;(3)浅层气与水合物聚集释放及环境效应;(4)浅层气与水合物开发技术及风险评价;(5)浅层气/水合物及深部油气合采潜力。
76. 轨道气候变率及跨尺度效应
召集人:郭正堂1*、田军2、尹秋珍3、赵艳4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2. 同济大学
3. 比利时新鲁汶大学
4.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Email: ztguo@mail.iggcas.ac.cn
专题简介:米兰科维奇理论利用地球轨道参数调控的北半球高纬夏季太阳辐射变化成功解释了第四纪冰期-间冰期旋回。但两半球和高低纬对太阳辐射的响应既有共性,又有区别,比如在新生代全球变冷的大背景下两极冰盖的出现和发展并不同步,在冰期旋回上也不总是对称演化;偏心率对太阳辐射的贡献微不足道,但40万年长偏心率周期却是地球气候系统演变的主旋律。另外,轨道变化不仅能驱动轨道尺度上的气候变化,而且可以直接或间接引起更高频的变化,比如与1/2和1/4岁差周期紧密关联的气候变化,以及通过气候系统内部各种反馈作用引起的千、百年尺度上的变化。因此,研究高低纬的轨道气候变率及其跨尺度效应,是理解外部天文驱动和内部气候机制相互作用的关键,有望进一步完善气候变化的天文理论理论。本专题欢迎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利用陆相和海相记录以及数字模拟来揭示高低纬气候系统对轨道驱动的响应,尤其是利用不同研究手段来探讨不同时间尺度及跨尺度上气候响应与轨道驱动的关系。
77. 温室地球古海洋与古气候
召集人:胡修棉1*、陈曦2、何天辰3、李明松4
1. 南京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3. 河海大学
4. 北京大学
*Email: huxm@nju.edu.cn
专题简介:随着全球变暖不断加剧,地球正逐步进入温室气候状态。研究温室条件下全球海-气系统演化及其对海陆生态系统的影响,已成为地球科学界和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科学前沿。深刻理解深时温室地球时期多尺度海洋和气候的演化过程及其控制机制,可为预测和应对未来全球变化提供重要参考。近年来,深时温室地球得到了系统地研究,如极端气候模态、碳循环与水循环变化、海洋酸化和缺氧等环境突变的驱动机制,以及生态系统的响应和反馈等。近年来,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革新和复杂地球系统模拟的广泛应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温室地球古海洋与古气候研究的定量化与精细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本专题旨在汇聚国内外学者,共同探讨温室地球古海洋与古气候研究的新进展,并交流相关研究对未来全球变化的启示。
78. 晚新生代热带海道闭合及其环境效应
召集人:田军1、柳中晖2、于际民3、黄恩清1*
1 同济大学
2 香港大学
3 崂山实验室
*Email: ehuang@tongji.edu.cn
专题简介:晚新生代以来,印尼海道和巴拿马海道逐步关闭,导致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联通的赤道上层洋流受限或者消失。海陆格局变迁不但导致不同洋盆出现独特的古海洋演变历史,也通过改变热量和水汽输送模式塑造了晚新生代气候变冷的整体趋势。本专题聚焦讨论印尼海道和巴拿马海道闭合引起的全球环境效应,欢迎但不限于以下内容的研究报告:海道关闭过程的构造时间约束、海道关闭引起的印太暖池在三维空间上的演变历程、低纬大气环流和经纬向水汽输送格局的调整、热岛大洋岛弧的化学风化历史、构造障碍引起的大洋西部边界流发育和强化过程,并评估上述气候过程对深部大洋环流、海洋碳循环和极地冰盖建造的影响机制。
79. 地球系统的突变与反转
召集人:林霄沛1、刘永岗2*、吴波3、张通4
1. 中国海洋大学
2. 北京大学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4. 北京师范大学
*Email: ygliu@pku.edu.cn
专题简介:在地球历史上,地球系统的多个组成部分(即“要素”)发生过“突变”或“反转” ——即快速的、短时间内不可逆的变化,类似的突变或反转在当前人类活动造成的快速全球气候变化下同样有可能发生。地球系统的潜在“反转要素”包括极地冰盖、海冰和永冻土等冰冻圈要素,季风和大洋经向翻转环流等大气-海洋环流要素,以及热带雨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系统要素。这些要素的反转不仅对局地气候和社会生活有重要影响,而且某要素跨越其临界阈值(即“反转点”)可能促使其他要素发生反转,发生“级联”效应,造成全球尺度的影响。然而,目前地球系统各要素在未来是否会发生反转,什么时候反转,临界阈值和韧性如何,反转的机制和级联过程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不清楚。要解决这些问题,显然不能局限于现代气候的研究,古气候中真实发生过的大量案例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本专题拟为关注地球系统反转点的学者提供跨跃圈层和时空尺度的交流平台,欢迎展示应用古气候记录、现代观测、物理机理、数值模拟、人工智能等方式的研究成果,共同探讨地球系统反转要素的鉴别、反转点的量化和预估、反转要素间的互馈机制和级联过程、反转的后果等关键科学问题,提高我们对地球系统反转的预警-预测和应对能力。
80. 事件沉积记录:过程与触发机理
召集人:卢银1*、孙启良2、杨田3、张飞4
1. 同济大学
2.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3. 成都理工大学
4.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Email: yinlu@tongji.edu.cn
专题简介:沉积物保存了瞬变地质事件(如地震、滑坡、火山、洪水)、百—千年尺度气候波动事件(如D-O颤动、Heinrich事件)、万—百万年尺度海、陆环境变化事件(如极热事件、大洋缺氧事件、生物灭绝事件)与地质构造事件(如海峡关闭)等地球圈层作用中各类事件发生过程信息。随着国际大洋、大陆科学钻探及其他取芯和野外剖面研究项目的广泛实施,我们可以获取不同时间尺度高分辨率事件沉积记录;进而用于解析地球圈层系统各种事件的发生过程、触发机理,获取事件发生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演变及相关联的生物、化学、物理沉积过程方面的重要信息,加深对地球系统过程与演变的认识。本专题欢迎针对从现代到深时尺度各类事件的沉积记录分析、观测与模拟研究。
81. 前寒武纪地球系统演化与资源效应
召集人:张水昌1、王晓梅1*、彭永波2、张飞飞2
1.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2. 南京大学
*Email: wxm01@petrochina.com.cn
专题简介:地球历史的早期阶段——前寒武纪,是地球系统演化的关键时期。它不仅见证了生命起源、大气圈和海洋的演变,为现代地球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孕育了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了解前寒武纪的地球环境变化,对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与演化和寻找战略性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拥有丰富的前寒武纪地质记录,为研究早期地球演化提供了宝贵的窗口。本专题聚焦前寒武纪地层,着重关注该时期地球系统演化与资源效应之间的联系,涵盖以下议题(但不限于):中国前寒武纪地层特征及其与全球对比,早期大气和海洋的演化及对资源形成的影响,氢气和氦气等新型资源的勘探潜力,关键矿产的成矿机制和分布规律,油气资源的形成和保存条件。
82. 南极古环境
召集人:颜余真1*、孙珍2、肖文申1、高亮3
1. 同济大学
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3.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mail: yanyuzhen@tongji.edu.cn
专题简介:南极及周边大洋通过大气、海水、海冰、冰盖之间的环境气候过程调控全球海平面变化、大洋环流、生物泵和碳循环的演变。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南极地区是变化最快的区域之一,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尤其是比当前更暖的气候背景下,南极地区的气候与环境演化过程,对我们认识和预测全球变化有重要的意义。本专题欢迎不同时空尺度下利用不同数据(地震、电磁、重磁等)和介质(冰芯、海洋沉积物、湖泊沉积物等)的不同指标,恢复南极构造、沉积、古环境变化的研究成果,也同样欢迎理论与数值模拟相关的工作。
83. 印度洋及周边地学海洋学问题研究
召集人:余星1*、周锋1、周亚东1、周志远2
1.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2. 南方科技大学
*Email: yuxing@sio.org.cn
专题简介:学科交叉是科研发展的新方向,是创新的源泉,而按地理区域来进行多圈层多学科交叉是最常用最易用的方法,不同专业人员可以在共同的地学背景语境中交流不同思想,更易获得不同时空维度不同领域的交叉灵感。近20多年来,我国在印度洋区域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样品,开展众多原创性的研究。本专题将开辟印度洋专场,包含周边区域,开展地质、地球物理、水文、大气、生物、资源和环境等多个学科的交流讨论,以期从地球系统的角度去理解印度洋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多圈层的特征及相互作用,理解印度洋在全球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欢迎所有印度洋及周边区域的研究同行参与专题交流,会后将形成一份有关印度洋区域地学海洋学研究进展的报告。
84. 地学科普新途径与新形式
召集人:张云飞1、徐进2*、赵宁2
1 上海自然博物馆
2 华东师范大学
*Email: 1791318298@qq.com
专题简介:从板块运动到气候变化,地球科学研究揭示了地球系统的动态演变,更激发了人类对地球未来的深刻思考。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地学科普正在突破传统的图文模式,向交互式、沉浸式体验及公众参与迈进。从利用虚拟现实构建深时地球,到通过交互装置实现亲历探索,科普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正在重新定义与公众的联结方式。本专题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新途径与新形式,让地学科普焕发时代光彩。专题关注内容的科学性与叙事性、传播形式的跨界融合、公众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共同探索一条连接地球科学与社会的创新路径,不只是科学传播,更是重新发掘“我们与地球共生”的深刻体验。
地址: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 邮编: 200092 Email: cess@tongji.edu.cn
Works in IE8+, Firefox, Chrome, Safari
Copyright © 2013-2025 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 版权所有
© www.cess.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0014176号-8 ]
[ 沪ICP备10014176号-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