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专题于7月5日开展,共分为3个单元,主要聚焦地球上的大洋中脊和洋盆,从构造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等多角度为我们呈现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其中,第一和第二单元的精彩报告回顾如下: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孙卫东研究员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重建问题出发,利用最新的海底磁异常条带数据,结合太平洋岛链空间展布和中国东部地质演化,指出太平洋板块发生过大幅度的逆时针旋转。中山大学刘维亮教授为我们展示了南大西洋中脊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成果,揭示了这类慢速扩张洋中脊地幔组成和MORB地球化学特征的成因。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闫凯暄介绍了北冰洋加克洋中脊和西南印度洋中脊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发现超慢速扩张洋中脊地震簇主要发生在岩浆供给较强的二级洋脊段的中心附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郭鹏远副研究员从海脊玄武岩和玄武玻璃地球化学的角度,同时指出时空上呈非线性分布的海山链是远离洋脊的地幔柱和洋脊相互作用产生的。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孙珍研究员为我们介绍了新生代南海陆缘-海盆演化过程中充沛的岩浆作用,并推测其与早期的俯冲作用导致岩石圈破坏和地幔成分异常等因素有关。中山大学卿佳容介绍了刚性地块对洋中脊渐进式传播的影响。中国地调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张伙带博士介绍了发育大洋斜长花岗岩的南海管事平顶海山研究进展及下一步调查建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吉博士展示了西太平洋雅浦岛变质岩地球化学特征与卡洛琳洋底高原拉斑玄武岩的高度相似性,指出其形成于卡洛琳板块起始俯冲和折返的地质过程。来自于GEOMAR的任昱从海底地震学的角度认识东北太平洋不成熟的转换边界。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田丽艳研究员则介绍了IODP-U1502B钻孔高温蚀变玄武岩的最新研究进展。
(孙珍研究员作报告)
地址: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编: 200092 Email: cess@tongji.edu.cn
Copyright © 2013-2024 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 版权所有
© www.cess.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0014176号-8 ]
[ 沪ICP备10014176号-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