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正值我国联合国际发起新一轮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关键时期,《国际大洋钻探中国科学执行计划(2025-2035)》的制订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7月5日上午,在翦知湣、周力平、林间和王风平四位专家的召集下,“中国大洋钻探科学执行计划”专题报告会顺利开展。会议聚焦“气候演变与低纬驱动”、“大洋俯冲带板块运动”、“深部碳循环与生物圈”三大主题,汇报科学计划撰写的阶段性成果。
北京大学周力平教授针对“气候演变与低纬驱动”方向的总体思路进行了介绍,提出将着重围绕低纬地区水/热循环,碳循环的长期演变和低纬-高纬相互作用三个方面进行;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熊志方研究员以水文循环和碳循环,揭示了低纬在上-中-深三个水深层面通过大洋隧道、大气桥梁与高纬的联系;同济大学党皓文教授瞄准低纬海洋热量以及跨纬度、跨洋盆、海陆间的水热传输等关键科学问题,为解答气候演变的“低纬驱动”物理机制,提供关键证据;同济大学田军教授通过新生代地表气候显著的周期性变化及演变特征,探讨了碳循环与水循环的相互作用和其对地表气候的影响。该主题从“低纬驱动”新视角的理论性探讨出发,对接国际上相关研究的前沿,为未来十年的国际大洋钻探计划的执行提供科学参考。
欧洲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林间教授针对“大洋俯冲带板块运动”方向的总体思路进行了介绍,该方向凝练聚焦“现代俯冲过程”、“俯冲带与大地幔楔”、“汇聚大背景下的扩张与南海”三大方向;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帆研究员聚焦板块俯冲的流体作用及动力过程,并针对现代俯冲过程对钻探地点提出了建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良研究员关注板块俯冲引起的深部物质循环,提出了揭示大地幔楔过程的海洋视角;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孙珍研究员聚焦板缘张裂,并对张裂形式的多样性及其发育机制进行了论述。该主题以期解决俯冲带的普适性科学问题,揭示南海与周边大洋板块的相互作用,认知超级大陆与超级大洋的联接。
上海交通大学王风平教授针对“深部碳循环与生物圈”方向的总体思路进行了介绍,该方向计划聚焦“深部生物圈与碳循环”、“深海底部的流体活动”和“深部生命与元素循环”三大方向。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李季伟研究员对俯冲带洋壳中碳形态、分布与成因机制开展研究,揭示了其与深部生物圈内在联系,评估了其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同济大学吴自军教授聚焦海底深部流体,探讨了海底深部水文过程对碳循环及生物圈的影响;上海交通大学董良副研究员系统综述了现有海洋沉积物生态系统中黑暗固碳作用相关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后续大洋钻探的工作计划提出了研究展望。该主题以期探索海洋不同地质单元中栖息深部生命的组成、生理代谢特征、环境适应机制及其与地质、地球化学过程的互反馈机制。
该专题通过汇报和讨论,将进一步推进《国际大洋钻探中国科学执行计划(2025-2035)》的制订,该科学计划将是中国大洋钻探未来发展的科学和执行指南。
地址: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邮编: 200092 Email: cess@tongji.edu.cn
Copyright © 2013-2024 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 版权所有
© www.cess.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0014176号-8 ]
[ 沪ICP备10014176号-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