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上海
2-5 July,2025,Shanghai
新闻 & 通知
信息详情

第二届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发布时间:2012-07-05       阅读次数:(10818)     [返回]

        以推进大幅度学科交叉为主要宗旨的“第二届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  于2012年7月2~4日在上海成功召开。 来自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厦门大学等海内外125个研究单位800 余位华人学者参加了会议,  其中海外(含港台)单位12个。  会议由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专家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

        这是继2010年第一届会议成功召开以来, 又一次在上海举办的地球系统科学学术盛会。

第二届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2012年7月2~4日在上海成功召开

        近年来,  我国地球科学硬件建设和经费投入的增加速度,  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国际上独一无二的。  我国从事地球科学研究的队伍在规模和数量上已处于世界前列。  当年地学界前辈提出的“上天、入地、下海”的目标,  如今都已经实现。  但是,  中国地学界所取得的成果与投入的增长却并不相符。  当今世界的地球科学已在从描述向预测、从局部向全面的方向上转变,  在跨越圈层进入“全球变化”的基础上,  又进一步跨越时空,  正在向“行星循环”的新方向推进。  地球科学对研究对象和观测数据的“加工”深度越来越大。  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地球科学整体上还停留在以“原料输出”为满足、以“跻身”为目标的水平上,  把深加工留给发达国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转型,  中国的地球科学也面临着“转型”, 亟待走向世界、争取从“原料输出型”向“深加工型”转变。  我国的科学研究,  正经历着一个黄金时期;  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  是能不能正确定位、跟上时代的步伐。  进入“深加工型”的重大前提就是要能够跨越圈层、穿越时空,  如果每位科学家仍然恪守自己的“小学科”, 青年学生只关心分数和文章,  我们就永远是个原料输出国。  推进学科交叉的有效方法之一,  就是打造国际水平的中文交流平台,  这正是本届会议的目的所在。  秉承两年前同样成功召开的第一届会议,  本届会议坚持以中文为主、辅以英语, 构建高层次的中文学术交流的国际平台, 促进学术的深度交流,  突出体现大跨度的学术交叉、大剂量的信息交流、大幅度的形式革新这3个显著特色。

1  大跨度的学术交叉

        多年以来, “跨学科”的会我们并没有少开,  但是不同学科在一起开会,  通常只是做“加法”, 大家各讲各的,  并不见得真的交叉起来。  本届会议针对当前地球系统科学的前沿发展,  从主题和专题设置入手,  尽量在学科之间架筑桥梁。  会议设六大主题共17个专题,  收到摘要500余篇, 包括6个大会邀请报告、231个专题会场报告、247个展板报告。  六大主题包括:  生物演变与环境、海洋与气候、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深部过程与行星循环、深海资源与技术、地球系统动力学。 17 个专题分别是: “地史时期重大生物事件与环境演变”、“微生物与极端环境变化”、“极地系统科学”、“气候变化的海陆比较与海平面变化”、“不同尺度的季风变化”、“海洋酸化: 过去、现在与未来”、“微型生物与碳循环”、“地球环境演化与碳循环”、“比较行星科学: 结构、成分、过程”、“大陆与海洋岩石圈的演化与动力过程”、“地球深部过程与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碳储库性质及其演化过程”、“海底金属资源”、“天然气水合物与深海油气”、“海底观测”、“南海深部过程”以及“深部探测与地球动力学”。

        各专题的设置都充分考虑从古与今、科学与技术、海洋与陆地等大跨度学术交叉,  比如古生物与地球化学的结合,  微生物与气候变化的结合;  同一个季风,  由现代和古代、海洋和陆地的研究者一同来讨论;  同一个碳循环,  从海水的酸化一直追到地球深部的碳储库。  这次会议还设置了“比较行星学”一类新学科的专题,  让与会者开拓视野, 将地球系统的研究拓展到地外星球上去。  学术交叉的重要形式除了会议报告外,  会议讨论相当重要。  本届会议各专题都开辟了讨论时间,  专题开始有5 分钟介绍,  每场报告后都留有至少15分钟讨论。 来自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们讨论气氛异常热烈,  不少报告的讨论从会场上一直延续到会场外,  常见到报告人休息时间被人“追问”的场面。

2  大剂量的信息交流

        衡量学术会议收益的一大标准,  在于从中获得的信息量。  近年来,  我国地球科学各学科纷纷设立大型研究计划、投入大型研究设施,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盛况,  但是多数研究者对于非本行的科学进展了解不多,  从而失去了一些跨学科合作的良机。  为此,  本届会议针对所设的六大主题17个专题除口头报告外,  一方面采用专题讨论和大量展板, 延续专题的学术讨论;  另一方面邀请国内一些大型研究计划召开信息发布会,  介绍其技术手段和学术成果,  以增强不同学科间的相互了解,  为开展进一步的合作牵线搭桥。

        专题讨论会由召集人根据相关学科发展需求进行召集,  利用中午和晚上开展深入交流和讨论。  此次会议共组织了4场专题讨论,  分别为: “海洋碳汇标准”、“天然气水合物油气系统”、“海洋微型生物储碳的主要过程和机制”以及“极地太平洋”, 为相关科学问题的深入交流提供了新的思路。

        信息发布会由会议组织方邀请,  利用晚上时间召开,  介绍国内大型研究计划的重要进展,  本届会议共有7个方面的研究计划发布: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汽勘探与研究进展、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取得重要进展、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南海调查与研究近况、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保障工程”、中国大洋工作进展与展望、中国极地考察研究主要进展以及IODP未来十年科学计划。

3  大幅度的形式革新

        与国际的学术交流相比,  我国不少学术会议比较注重形式而不大关心效率,  比较偏爱报告而不大重视讨论,  可是只有讨论多、效率高, 学术会质量才会好。 为此, 本届会议根据上届会议“重心下移”的决定,  发动自下而上对“专题”设置提出建议,  在日程安排中以“专题会议”作为会议的重心,  不设开幕式,  一上来就是专题会议。  大会报告放在下午,  并且减少数量,  上届做过大会报告的专家一律不重复邀请。  同时加强展板交流的作用,  专题会议口头报告一般只有15分钟,  而展板却连续展示3天,  并有规定时间进行展板交流。  形式革新的另一方面是注重学术交流,  不拘于学术权威。  参加本届的会议专家学者有不少是各领域的权威专家和学术带头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就有15位,  而这些权威专家同普通学者一样参与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和会场听会与讨论,  他们的身影不断穿梭在会场的人流中, 充分体现了以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为本的会议宗旨。  为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 本届会议继续编撰和发行《会议快讯》, 以彩色、标准报纸版面形式对会议进展进行跟踪报道,  每天一期,  当日上午发行,  在参会者中留下深刻印象。

        本届会议还吸引了许多研究生参加,  并且展示了各自的研究工作。  经过各专题召集人严格筛选并提名,  会议学术委员会讨论,  决定授予10个“优秀学生展板报告”奖,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等10个研究单位的10位研究生获此殊荣。 获奖者除了现场领取荣誉证书外,  将获赠《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编辑部资助的2013年全年中文印刷版刊物。

        在会议的闭幕式上,  汪品先院士代表学术委员会宣布:确定第三届会议于2014年7月2~4日在上海召开, 仍然由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专家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 决定下届会议改称为“地球系统科学大会”, 简称CESS(Conference on Earth System Science)。 下届会议将改进会议组织筹备的形式,  更好地发挥专题发起人和召集人的作用,  在2013年底内提前启动专题征集程序,  争取设计出跨学科性质的新型专题会;  增加会议的活动形式,  如召开不设报告的专题讨论会,  开设专题录像展示及科普讲座等,  还可以发动青年科学家和研究生,  组织专门的青年研讨活动。

        大会学术委员会充分肯定了本届会议的特色及其在推动地球系统科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汪品先院士在总结中指出,  他很高兴地看到本次会议对海内外地球系统科学界的强烈吸引力,  对3 天会议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到满意, 鼓励学界各位专家学者更有开创性地进行交叉学科研究, 欢迎大家2014 年上海再相聚,  坚信第三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必将取得更大成绩,  必将真正为华语世界地球系统科学领域不同学科和学者之间的深度交流提供良好的学术平台。

地址: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  邮编: 200092   Email: cess@tongji.edu.cn

Works in IE8+, Firefox, Chrome, Safari

Copyright © 2013-2025 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 版权所有

© www.cess.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0014176号-8 ]

[ 沪ICP备10014176号-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