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推进大幅度学科交叉和扩大深海研究学术队伍为主要宗旨的“第一届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6月28日—7月1日在同济大学(上海)顺利召开。来自海内外86个单位近500位华人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海外(含港台)单位18个。会议由中国综合大洋钻探计划专家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国际中国地球科学促进会(IPACES)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主办。
《Nature》最新一期(7月8日出版)以“China outlines deep-sea ambitions”为题报道了本次会议,同时介绍我国促进深海研究的活动。
学科交叉的薄弱,已经成为我国地球科学学术发展的瓶颈。因此,本届会议旨在推进大幅度的学科交叉,比如海和陆,古和今,甚至于地学和生物学,科学和技术,在交叉碰撞中发出火花;同时,扩大我国深海研究的学术队伍,吸引从事陆地研究的科学家对深海发生兴趣,冲破古今、海陆之间的界限。另外,近年来,我国地学界积极参加国际会议,参加全球或大区域的交流。虽然我国的学术队伍很大,还有在海外从事研究的华人或华裔科学家,但是有时候都是华人却用英语在会上讨论,效果受到影响。尤其是国内广大地学界,虽然近年来英语能力大有进步,但许多人在思考问题时用的还是中文,用英文讨论或表达的深度都有其局限性,学科交叉时尤其如此。为此,这次会议使用中文为主、辅以英文的方式,希望构建高层次的中文学术交流平台,以促进学术交流的深度。
围绕深海研究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研讨会共设“冰期旋回及其驱动”、“生命与环境的演变过程”、“海洋与碳循环”、“微型生物与深海碳循环”、“俯种带与地壳”、“地幔上涌与高原玄武岩”、“深海沉积与油气”、“深海热液与天然气水合物”、以及“海洋新技术的应用”等九个专题。会议邀请9位海内外知名学者作“大会邀请报告”,内容涉及海洋地质、地球物理、海洋微生物、碳循环以及资源能源、海洋新技术等多个领域,各位报告人高度综述了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热门科学问题,引起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同时,九个专题共有63个口头报告,分三批同时进行,与会者可以自由选择有兴趣的报告参加。会议共有约170位专家学者提交了展板报告,并安排有固定时间与其他与会者在展板前讨论交流,大家热烈的讨论形成本次会议的亮点。会议的学术目标在于高度的跨学科性,从现代海洋过程到前寒武纪地质记录的解释,从地幔柱上涌到太阳辐射量的周期变化,从深海微生物的碳循环到生物灭绝事件,提供了少有的大幅度学科交叉平台供学术界进行交流。
会议期间,来自各个学科领域的专家们进行了广泛的研讨,气氛热烈异常,不少报告的讨论从会场上一直延续到会场外,常见到报告人休息时间被人“追问”的场面。由于报告时间有限,有的专题召集人更是在晚上加开专题讨论会,因为白天报告时间的讨论尚未尽兴。虽然只有短短三天时间,但是很多学者都表示很有收获,通过深入的交流,大家除了对自身学科加深了认识,而且对其他相关学科有了更多、更细致的了解,对于科学问题的思考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原有知识的范畴。比如这次地学会议就来了数学和物理专业的学者,不少计算模拟的方法让不少地学同行眼前为之一亮,为理解很多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就算是地学领域的学者,不同专业之间也产生不少共鸣,相互之间的交流也从兴趣了解到深入认识,进而计划合作共研,比如地微生物的学者和海洋碳循环方面的专家都对相互的研究产生了兴趣。随着各学科的深入发展,相互间的融合、交流与合作势在必行,为不同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高效的交流平台,这正是本次研讨会的宗旨。
本次研讨会着重讨论,从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到展板交流,以至于晚上另外组织的讨论,不同于只用鼓掌反馈的陈旧模式。所有参会学者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工作成果,对他人的研究都可以进行提问和质疑。同时,会议使用中文,将国际层面的成果通过母语交流,地球系统科学要求跨越时空的学科交叉,学科交叉迫切需要面对面的交流,而使用中文有利于交流、尤其是跨学科交流的深入。另外,会议还编撰了快讯,对每天各会场的学术交流情况进行报导,方便大家了解大会研讨动态,不少与会代表也踊跃撰稿,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本次会议除了不少国内外一流的科学家参加,还吸引了许多研究生参加,并且展示了各自的研究工作。经过各专题召集人严格筛选并提名,最后经会议学术委员会不记名投票,产生了五个“优秀学生展板报告”奖,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和高校的五位研究生获此殊荣,同时获赠《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资助的2011年全年中文现刊印刷版。
会议最后,汪品先院士代表学术委员会宣布:“第二届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科学学术研讨会”将于2012年在上海召开,并将把这次开始的会议系列继续办下去,逐渐发展为中文学术界交流的“品牌”。同时解释了会议学术委员会对下次会议的改进建议:在科学上扩大交叉领域,特别要吸引更多大气科学和古生物学等方面的专家参加,拓宽学科交叉的专题范围;在形式上将会议的“重心”下移,强化专题研讨会,及早开始对专题会进行筹备、设计,设立专题会的邀请报告;将综述性大会报告的时间加长,改为少量的特邀“讲演”;扩大展板空间,增加对展板交流的引导和交流的时间。
地址: 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 邮编: 200092 Email: cess@tongji.edu.cn
Copyright © 2013-2025 第八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 版权所有
© www.cess.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0014176号-8 ]
[ 沪ICP备10014176号-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