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到
12:00-21:00
|
08:30-10:00
|
分会场 1:三楼1号会议室 |
专题08:青藏高原隆升与古高度—地貌水系及季风—干旱和生物多样性演化:记录与模拟(1)
|
专题17:特提斯演化与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形成(1)
|
专题17:特提斯演化与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形成(3)
|
分会场 2:三楼2号会议室 |
专题61: 海洋地质碳封存与碳中和(1)
|
专题61: 海洋地质碳封存与碳中和(2)
|
专题05:温室地球气候—环境演变(1)
|
分会场 3:三楼3号会议室 |
专题76: 特提斯地球系统演化与油气富集效应(1)
|
专题78: 数字驱动下的深时地球科学研究(1)
|
专题18:花东海盆与西太边缘海地质演化(1)
|
分会场 4:三楼上海厅 |
专题19:大洋/海盆岩石圈形成演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1)
|
专题73: 南海多圈层地质动力学过程:观测与模拟(1)
|
专题77: 事件沉积记录:解析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事件发生过程及触发机理(1)
|
分会场 5:三楼5号会议室 |
专题47: 海洋碳汇的地质演化与驱动机制(1)
|
专题38:地球表层系统中碳循环的气候效应与反馈:记录整合与数值模拟(1)
|
专题20:西太海陆深部过程与浅部响应(1)
|
分会场 6:三楼6号会议室 |
专题35:冰雪圈演化及其与其它圈层的相互作用(1)
|
专题16: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和性质(1)
|
专题68: 深部成烃成储成藏过程示踪评价与油气富集规律(1)
|
分会场 7:三楼7号会议室 |
专题07:南海珊瑚礁:形成演化历史与生态环境过程(1)
|
专题07:南海珊瑚礁:形成演化历史与生态环境过程(4)
|
专题44:大陆边缘碳循环过程、演变与记录
|
分会场 8:三楼8号会议室 |
专题45:大陆风化与地球物质循环(1)
|
专题46: 海洋负排放理论创新
|
专题82: 古亚洲洋演化及其环境效应(1)
|
分会场 9:三楼9号会议室 |
专题13:地外海洋与比较行星学(1)
|
专题40:巽他陆架海平面、流域和碳循环过程与演变(1)
|
专题63: 地震孕震、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1)
|
分会场 10:二楼悦贵厅1号 |
专题83: 中国大洋钻探科学执行计划(1)
|
专题30:水循环的地质演变(1)
|
专题72: 深海矿产与多圈层相互作用(1)
|
分会场 11:二楼悦贵厅2号 |
专题04:华北克拉通破坏与燕辽/热河生物群的演化
|
专题67: 南海深水深层油气系统形成机制与分布预测(1)
|
专题11: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及其地质效应(1)
|
分会场 12:二楼悦贵厅3号 |
专题75: 深时气候对金属成矿和有机质富集的控制作用
|
专题80: 海岸带动力地貌过程与演变机制(1)
|
专题22:俯冲带流体性质与行为(1)
|
分会场 13:二楼悦泰厅1号 |
专题02:植物登陆的环境资源效应(1)
|
专题09:氧气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专题57: 海洋碳吸收的检测、监测与分析:从上层到深层(1)
|
分会场 14:二楼悦泰厅2号 |
专题03:蛇纹石化过程与效应(1)
|
专题06:丝路文明演化与生存环境变化
|
专题10:地球关键带与生态保护修复(1)
|
分会场 15:二楼悦泰厅3号 |
专题62: 海洋地质灾害案例、形成过程与机制(1)
|
专题43:陆海关键带氮循环
|
专题49: 水圈微生物驱动的元素循环与碳源汇效应(1)
|
分会场 16:二楼悦泰厅5号 |
专题28:季风—干旱系统演变与大陆演化(1)
|
专题21:地球深部流体及其资源环境效应(1)
|
专题34:北极海洋与气候变化
|
10:00-10:20 |
茶歇 |
10:20-11:50
|
分会场 1:三楼1号会议室 |
专题08:青藏高原隆升与古高度—地貌水系及季风—干旱和生物多样性演化:记录与模拟(2)
|
专题58: 海洋碱化增汇技术与环境效应
|
专题55: 海洋负排放科学平台与系统应用
|
分会场 2:三楼2号会议室 |
专题27:亚洲河系演化:源汇过程与环境记录(1)
|
专题27:亚洲河系演化:源汇过程与环境记录(3)
|
专题05:温室地球气候—环境演变(2)
|
分会场 3:三楼3号会议室 |
专题76: 特提斯地球系统演化与油气富集效应(2)
|
专题78: 数字驱动下的深时地球科学研究(2)
|
专题18:花东海盆与西太边缘海地质演化(2)
|
分会场 4:三楼上海厅 |
专题19:大洋/海盆岩石圈形成演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2)
|
专题73: 南海多圈层地质动力学过程:观测与模拟(2)
|
专题77: 事件沉积记录:解析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事件发生过程及触发机理(2)
|
分会场 5:三楼5号会议室 |
专题47: 海洋碳汇的地质演化与驱动机制(2)
|
专题38:地球表层系统中碳循环的气候效应与反馈:记录整合与数值模拟(2)
|
专题20:西太海陆深部过程与浅部响应(2)
|
分会场 6:三楼6号会议室 |
专题35:冰雪圈演化及其与其它圈层的相互作用(2)
|
专题16:地球与行星内部结构和性质(2)
|
专题68: 深部成烃成储成藏过程示踪评价与油气富集规律(2)
|
分会场 7:三楼7号会议室 |
专题07:南海珊瑚礁:形成演化历史与生态环境过程(2)
|
专题53: “双碳”背景下的海洋新能源技术(1)
|
专题53: “双碳”背景下的海洋新能源技术(2)
|
分会场 8:三楼8号会议室 |
专题45:大陆风化与地球物质循环(2)
|
专题84:华夏山水的由来
|
专题82: 古亚洲洋演化及其环境效应(2)
|
分会场 9:三楼9号会议室 |
专题13:地外海洋与比较行星学(2)
|
专题50: 海洋生物碳汇
|
专题63: 地震孕震、地震活动与地震灾害(2)
|
分会场 10:二楼悦贵厅1号 |
专题83: 中国大洋钻探科学执行计划(2)
|
专题31:亚太地区中晚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变化:重建、集成、模拟与数据同化(1)
|
专题31:亚太地区中晚全新世高分辨率气候变化:重建、集成、模拟与数据同化(2)
|
分会场 11:二楼悦贵厅2号 |
专题23:海洋内部热量演变和气候效应(1)
|
专题67: 南海深水深层油气系统形成机制与分布预测(2)
|
专题11: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及其地质效应(2)
|
分会场 12:二楼悦贵厅3号 |
专题37:地球变暖时期的古环境重建
|
专题80: 海岸带动力地貌过程与演变机制(2)
|
专题22:俯冲带流体性质与行为(2)
|
分会场 13:二楼悦泰厅1号 |
专题69: 深水沉积的源汇过程及其能源环境效应
|
专题12:南极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1)
|
专题57: 海洋碳吸收的检测、监测与分析:从上层到深层(2)
|
分会场 14:二楼悦泰厅2号 |
专题29:石笋古气候记录与气候模拟
|
专题15:俯冲带变形、地震与流体活动过程的动力学机制(1)
|
专题79: 重大环境演变与能源资源富集
|
分会场 15:二楼悦泰厅3号 |
专题66: 深渊探索—俯冲带海沟之谜
|
专题26:季风系统:海陆记录与模拟综合对比(1)
|
专题49: 水圈微生物驱动的元素循环与碳源汇效应(2)
|
分会场 16:二楼悦泰厅5号 |
专题28:季风—干旱系统演变与大陆演化(2)
|
专题21:地球深部流体及其资源环境效应(2)
|
专题64: 海洋工程地质灾害与海底地貌演化(1)
|
12:00-14:00 |
午餐: 12:00~13:30; 展板报告:12:30~14:00 |
展板:专题
01
、
02
、
03
、
04
、
05
、
06
、
07
、
08
、
09
、
10
、
11
、
12
、
13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展板:专题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9
、
50
、
51
、
52
、
53
|
展板:专题
54
、
55
、
57
、
58
、
59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2
|
14:00-15:30
|
分会场 1:三楼1号会议室 |
专题08:青藏高原隆升与古高度—地貌水系及季风—干旱和生物多样性演化:记录与模拟(3)
|
专题17:特提斯演化与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形成(2)
|
专题17:特提斯演化与东南亚环形俯冲系统形成(4)
|
分会场 2:三楼2号会议室 |
专题27:亚洲河系演化:源汇过程与环境记录(2)
|
专题27:亚洲河系演化:源汇过程与环境记录(4)
|
专题74: 地球系统中的地震波、次声及低频水声耦合观测及模拟
|
分会场 3:三楼3号会议室 |
专题52: 海水养殖环境负排放科学发展
|
专题81: 印太边缘海极端热力事件及其生态和气候效应(1)
|
专题81: 印太边缘海极端热力事件及其生态和气候效应(2)
|
分会场 4:三楼上海厅 |
专题19:大洋/海盆岩石圈形成演化与地球圈层相互作用(3)
|
专题59: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碳汇功能影响及增汇对策(1)
|
专题59: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碳汇功能影响及增汇对策(2)
|
分会场 5:三楼5号会议室 |
专题39:碳-1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
专题65: 海底流体活动的现代过程与沉积记录(1)
|
专题65: 海底流体活动的现代过程与沉积记录(2)
|
分会场 6:三楼6号会议室 |
专题33:热带和极地海洋海气相互作用“海—空—天”协同观测
|
专题54: 海洋碳汇的观测技术与数值试验
|
专题68: 深部成烃成储成藏过程示踪评价与油气富集规律(3)
|
分会场 7:三楼7号会议室 |
专题07:南海珊瑚礁:形成演化历史与生态环境过程(3)
|
专题41:基于现代观测技术下的海底碳通量观测及生态过程研究(1)
|
专题41:基于现代观测技术下的海底碳通量观测及生态过程研究(2)
|
分会场 8:三楼8号会议室 |
“科研与科普: 地球系统科学的启示”圆桌会
|
专题36:长周期地球轨道力驱动的地球系统演变
|
专题82: 古亚洲洋演化及其环境效应(3)
|
分会场 9:三楼9号会议室 |
专题32:海陆气相互作用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
专题40:巽他陆架海平面、流域和碳循环过程与演变(2)
|
专题51: 三泵集成驱动的极地碳汇过程与机制
|
分会场 10:二楼悦贵厅1号 |
专题01:中生代陆地生态系统重大变革及环境背景
|
专题30:水循环的地质演变(2)
|
专题72: 深海矿产与多圈层相互作用(2)
|
分会场 11:二楼悦贵厅2号 |
专题23:海洋内部热量演变和气候效应(2)
|
专题67: 南海深水深层油气系统形成机制与分布预测(3)
|
专题11:海洋极端环境微生物及其地质效应(3)
|
分会场 12:二楼悦贵厅3号 |
专题70: 主动源海底地震技术应用与发展
|
专题80: 海岸带动力地貌过程与演变机制(3)
|
专题24:重大气候演变期的陆表地质过程和海—陆物质循环
|
分会场 13:二楼悦泰厅1号 |
专题02:植物登陆的环境资源效应(2)
|
专题12:南极生态系统与气候变化(2)
|
专题42:大气气溶胶碳循环
|
分会场 14:二楼悦泰厅2号 |
专题03:蛇纹石化过程与效应(2)
|
专题15:俯冲带变形、地震与流体活动过程的动力学机制(2)
|
专题10:地球关键带与生态保护修复(2)
|
分会场 15:二楼悦泰厅3号 |
专题62: 海洋地质灾害案例、形成过程与机制(2)
|
专题26:季风系统:海陆记录与模拟综合对比(2)
|
专题49: 水圈微生物驱动的元素循环与碳源汇效应(3)
|
分会场 16:二楼悦泰厅5号 |
专题28:季风—干旱系统演变与大陆演化(3)
|
专题21:地球深部流体及其资源环境效应(3)
|
专题64: 海洋工程地质灾害与海底地貌演化(2)
|
15:30-15:50 |
茶歇 |
学术委员和召集人预备会 三楼8号会议室 19:30-20:30
|
15:50-17:50
|
主会场:三楼东方厅 |
大会特邀报告 4人(120分钟)
|
青年学者论坛 (110分钟)
|
大会特邀报告 2人(60分钟)
大会闭幕(40分钟)
|
19:30-21:10
|
东方厅,三楼10号会议室 |
信息交流时光
《中国科学》杂志社期刊编辑面对面”活动 19:30~20:30 三楼十号会议室
|
地球系统战略研究成果汇报(主会场:三楼东方厅1号)
|
宜居地球大联欢,19:30-21:30(东方厅1号)
|